丙型肝炎会自愈吗(丙型肝炎病毒简介)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企业 时间:2023/11/10 阅读:214 评论:0

一、丙型肝炎病毒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中文名称 4英文名称 5分类类型 6分类 7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8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和基因组特征 9丙型肝炎临床表现 9.1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9.2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0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和危害 11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12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13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1拼音

bǐng xíng gān yán bìng dú

2英文参考

Hepatitis C virus

HCV

3中文名称

丙型肝炎病毒

4英文名称

Hepatitis C virus;HCV

5分类类型

6分类

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丙型肝炎病毒

7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McDonald于1908年首先提到黄色肝萎缩可能由特定的病毒所引起。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Voegt、英国医生MacCallum、美国学者Havens等通过一系列的人体实验证实,病毒性肝炎确实是由能通过细菌滤器的致病因子(即病毒)所引起,并认为病毒性肝炎有传染性肝炎(日常生活传染)和血清性肝炎(与血液接触发生)。1975年以后,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建立,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肝炎既不是甲型肝炎,也不是乙型肝炎,故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90%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由一种病毒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但采用组织培养,显微镜观察和繁复的血清学分析等传统方法都未能分离到相应的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是从其抗原抗体系统着手研究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认识,电子显微镜的应用,让人们看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颗粒。甲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也是利用免疫学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发现的。对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人们沿用了相似的研究方法,但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后,结果仍一无所获。

1989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Bradley et al和Chiron公司Choo et al,屏弃传统的病毒学研究方法,从受丙肝病毒感染黑猩猩的大量血液标本中提取RNA,用随机引物反转录获得cDNA,克隆到lambdagt11载体上,在大肠杆菌宿主菌上进行表达,然后用非A非B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筛选,结果从数千个克隆噬斑中筛选到一个产生免疫反应的克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建立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试剂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第一个在没有看到病毒颗粒的前提下而确认的人类病毒。

8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和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分类上属于黄病毒科丙肝病毒属(Hepacivirus),病毒粒子球形,直径55nm,去除包膜后为直径33nm的核心,病毒囊膜上有刺突。病毒基因组长度约9.5kb,由9个基因区组成,从5’端到3’端依次为5’非编码区(NCR)、核衣壳蛋白区(C)、包膜蛋白-1区(E1)、包膜蛋白-2/非结构蛋白-1区(E2/NS1)及NS2、NS3、NS4、NS5和3’端非编码区(NCR)。在HCV的不同毒力株中,除了5’NCR比较保守外,其它基因区和3’NCR变异都较大,病毒基因组仅有一个ORF,翻译产生蛋白质前体,经宿主细胞基因或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酶切割,形成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黄病毒属的黄热病毒,其基因组比HCV大,为11862bp,它的基因组也仅有一个ORF,位于基因组的118-10233位核苷酸之间,几乎通读了整个基因组,其翻译起始于C基因区,长ORF也首先翻译合成多蛋白前体,经切割形成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其中非结构蛋白NS3和NS4涉及RNA复制。

丙型肝炎病毒不能在组织上生长,试验抗病毒剂或免疫疫苗的进展已被减慢。HCV经血液传播,很容易引起急性输血性或散发性丙型肝炎,并且急性丙型肝炎经常转变为持续活动性慢性肝炎,它与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密切相关。丙型肝炎病毒分为6组(cluster)10个基因型(geno),每组的差别大于30%,而每组包含1个或多个基因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为20%。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全球最常见的基因型是1a、1b和3a,我国北方以2a型为主,南方以1b型为主。

9丙型肝炎临床表现 9.1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15150天,平均50天,出现急性症状的丙型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瘀胆型。

急性黄疸型患者在具有急性肝炎发病者中只有一小部分病例,与乙肝比较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为身体不适、恶心、右上腹疼痛、出现深色尿和黄疸。发热者仅占7%,黄疸多呈轻度或中度,且消退较快。

急性无黄疸型患者起病时极少发热,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轻,无黄疸出现,约1/3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急性瘀胆型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丙型肝炎临床症状重,比较典型,可有重度黄疸,部分病例有瘀积现象,病程长且重,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9.2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85%)HCV感染者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转为慢性丙型肝炎,表现为血清中病毒RNA持续存在,转氨酶水平在正常值水平上限的1.5~10倍范围内波动,或者就在正常值范围内。慢性化是丙型肝炎的显著特点。HCV的准种特性和病毒摸蛋白基因快速变异使病毒能够逃避宿主针对变异前病毒的免疫,这是导致丙型肝炎慢性化和难以研制病毒有效疫苗的主要原因。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没有症状或有轻微的不特异症状。常见的症状为疲劳,厌食、恶心、有上腹疼痛、深色尿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也可出现,特别是病情加重或进展时这些症状更为明显。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约1/3的ALT在正常水平。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差别很大。最严重的损害是发生肝硬化。肝硬化可能在感染后12年内很快发生,也可能在2030年内缓慢发生。慢性丙型肝炎的表现是多样的,:有快速进展型的,有慢速进展型的,也有稳定型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情轻重的决定因素不清楚。一些生活习惯对病情的加重或进展有影响,如高龄、免疫功能缺陷、嗜酒等。一旦发生肝硬化,肝病晚期的一系列症状就会表现出来,如明显疲劳、乏力、体液潴留、水肿、静脉曲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黄疸、尿色深、皮肤瘙痒等。

慢性丙型肝炎持续进展,特别是发生肝硬化后,有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慢性丙型肝炎是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肝细胞癌现在还没有治疗方法,应注意预防肝硬化的发生,早期发现肝癌。

10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和危害

丙型肝炎见于世界各国,主要为散发。多见于成年人,尤以输血者、使用血制品者、药瘾者、血液透析者、肾移植者、同性恋者居多。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估计感染率为3%,全世界约有1亿8千万人感染了HCV,这个数字高于爱滋病感染人数。我国人口的平均感染率为3.2%,有约4千万HCV携带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20%慢性肝炎患者要发展为肌纤维化和肝硬化。在这些肝硬化病人中,20%发展为肝癌。丙型肝炎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十分巨大。

11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经血和血液制品传播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几乎所有的血液制品都可传播HCV。故长期以来,丙型肝炎主要是输血和血液制品引起。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职业供血者抗HCV阳性率为8.7%,志愿人员为1.3%。微量血液注射也可看作是经血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静脉药瘾者患丙型肝炎的人数显著增加。在国外,静脉药瘾者中丙型肝炎患者的比例是40%85%,而我国云南地区的报告为94%。HCV在医院的传播途径还有手术过程中感染,尤其是口腔手术中的感染。

HCV除经血传播之外,还可经性传播。经性传播的特殊人群包括性病患者、同性恋及异性恋人群、***、丙型肝炎患者的配偶等。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患者可同时合并HCV和HIV的感染。

12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过去认为丙型肝炎的致病机制是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近来的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导致细胞发生异常的细胞凋亡是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过程。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生物是由细胞组成,在生命过程中,细胞的生生死死总是处于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患病。如果应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生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大量死亡,如受HIV病毒的攻击,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批死亡,就会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爱滋病的发作。目前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较多的是FasFas配体系统。Fas抗原是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Fas配体也是自然存在于体内的与Fas特异作用的分子。二者相互作用,调节正常情况下的细胞凋亡。正常人肝细胞Fas抗原表达程度很低,甚至检测不到,但病毒性肝炎使其表达水平增高。慢性丙型肝炎经干扰素治疗RNA转阴后,Fas抗原表达水平下降。这说明肝炎病毒可诱导被感染的肝细胞表达Fas抗原。Fas抗原的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的病损程度相关。

慢性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密切,但目前并未发现HCV可以编码致癌因子或由病毒直接致癌的其它机制。肝细胞在慢性肝损伤过程中异常增殖可能是致癌的原因。

13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由于目前尚没有研制成功丙型肝炎病毒疫苗,在丙型肝炎的预防中,切断传播途径是主要预防措施。

二、怎样治疗丙型肝炎

病情分析: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清除丙型肝炎病毒,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损害和肝外表现,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丙型肝炎病毒传播。

一、一般治疗

1、急性丙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体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热量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避免饮酒和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辅以药物对症及恢复肝功能,药物不宜太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2、慢性丙型肝炎: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于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使患者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

二、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一般只要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为阳性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对部分适合患者尽可能追求临床治愈。抗病毒用药包括干扰素α、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等。

2、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1)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内酯等。

(2)降酶药:五味子类(联苯双酯)、山豆根类(苦参碱)、甘草提取物、双环醇等有降转氨酶作用的芜。

(3)退黄药物:丹参、茵栀黄、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1、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莨菪碱、皮质激素等。应用皮质激素须慎重,症状较轻、肝内淤胆严重,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症时可选用。

3、免疫调节:如胸腺肽或胸腺素、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亦有免疫调节效果。

4、抗肝纤维化:如果有肝脏纤维化证据,可以使用抗肝纤维化治疗。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核仁提取物等。丹参抗纤维化作用体现在其能提高肝胶原酶活性,抑Ⅰ、Ⅲ、Ⅳ型胶原合成。

三、手术治疗

若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且病情较重,可采用肝移植治疗。

四、其他治疗

若有肝衰竭出现,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治疗。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抗病毒治疗方案

在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肝脏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目前得到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也是现在EASL已批准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聚乙二醇(PEG)干扰素α(PEG-IFNα)是在IFNα分子上交联无活性、无毒性的PEG分子,延缓IFNα注射后的吸收和体内清除过程,其半衰期较长,每周1次给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蛋白酶抑制剂博赛匹韦(BOC)或特拉匹韦(TVR),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三联治疗,2011年5月在美国开始批准用于临床,推荐用于基因型为1型的HCV感染者,可提高治愈率。博赛匹韦(BOC)饭后,每天三次(每7-9小时),或特拉匹韦(TVR)饭后(非低脂饮食),每日三次(每7-9小时)。期间应密切监测HCVRNA,若发生病毒学突破(血清HCVRNA在最低值后上升>1log),应停用蛋白酶抑制剂。

2.一般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确切证据提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作后8-12周进行,疗程为12-24周。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早期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毒载量(>800000logIU/ml)的患者更为有效。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应在治疗前评估患者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①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A级)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毒治疗。②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3.特殊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儿童和老年人有关儿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经验尚不充分。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IFNα单一治疗的SVR率似高于成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好。65岁或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原则上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般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全面衡量,以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2)酗酒及吸毒者慢性酒精中毒及吸毒可能促进HCV复制,加剧肝损害,从而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进程。由于酗酒及吸毒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耐受性和SVR率均较低,因此,治疗丙型肝炎必须同时戒酒及戒毒。

(3)合并HBV或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会加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向肝硬化或HCC的进展。对于HCVRNA阳性/HBVDNA阴性者,先给予抗HCV治疗;对于两种病毒均呈活动性复制者,建议首先以IFNα加利巴韦林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DNA仍持续阳性者可再给予抗HBV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合并HIV感染也可加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抗HCV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和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免疫功能正常、尚无即刻进行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指征者,应首先治疗HCV感染;正在接受HAART治疗、肝纤维化呈S2或S3的患者,须同时给予抗HCV治疗;但要特别注意观察利巴韦林与抗HIV核苷类似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等。对于严重免疫抑制者(CD4+阳性淋巴细胞<2×108/L),应首先给抗HIV治疗,待免疫功能重建后,再考虑抗HCV治疗。

(4)慢性肾功能衰竭对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伴有肾功能衰竭且未接受透析者,不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已接受透析且组织病理学上尚无肝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准备行肾移植的患者),可单用IFNα治疗(应注意在透析后给药)。由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发生严重溶血,因此,一般不应用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5)肝移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 HCV相关的肝硬化或HCC患者经肝移植后,HCV感染复发率很高。IFNα治疗对此类患者有效果,但有促进对移植肝排斥反应的可能,可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和严密观察下进行抗病毒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疗程长,副作用较大,需要在有经验的专家评估指导下安全用药;在治疗期间需及时评估疗效,根据应答指导治疗,并同时密切监控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4.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

(1)干扰素绝对禁忌证①妊娠;②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③未能控制的癫痫,④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者;⑤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失代偿期肝硬化;⑦有症状的心脏病;⑧治疗前粒细胞<1.0×109/L;⑨治疗前血小板<50×109/L;⑩器官移植者急性期(肝移植除外)。

(2)干扰素相对禁忌证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病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

(3)利巴韦林的绝对禁忌证妊娠、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血红蛋白病,HB<80g/L。

(4)利巴韦林的相对禁忌证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冠心病,HB<100g/L。

四、丙型肝炎治疗方法

丙型肝炎治疗方法

病毒性肝炎是肝病的一种,患上了病毒性肝炎要及时进行治疗,不然疾病不断发展,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那么,病毒性肝炎疾病要如何治疗呢?病毒性肝炎有哪些治疗方法?下面介绍比较常见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方法。

1、一般治疗

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治疗病毒性肝炎的6个方法

急性肝炎爆发的时期,以及慢性肝炎疾病在活动时期,都需要住院进行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合理休息、均衡的营养、以及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适量的维生素,还需要严禁烟酒,在疾病的恢复期间,还需要慢慢的增加锻炼运动。慢性肝炎在静止时期,患者还能够适当的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的肝炎就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

急性肝炎疾病,通常不会使用抗病毒的办法来进行治疗。比较常用的是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疾病初期应用干扰素来预防出现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还是要通过抗病毒来进行治疗疾病的。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肌注,连续半年以上的治疗期,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疾病患者能够得到比较长期的治疗效果。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治疗病毒性肝炎的6个方法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口服拉米夫定,血液中的HBV-DNA数值可以明显降低,服药三个月,HBV-DNA转阴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长期使用药物能够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半年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

常用的有:

丙型肝炎会自愈吗(丙型肝炎病毒简介)

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治疗病毒性肝炎的6个方法

5、护肝药物

护肝药:

①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

②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③甘草酸二铵(甘利欣)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6、中医中药

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9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