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最怕三句话(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区别)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企业 时间:2023/11/10 阅读:247 评论:0

一、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区别

对于什么是精神病,许多人都不了解,只是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脑子不正常”等,其实精神病是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精神活动异常,如兴奋吵闹、哭笑无常、伤人毁物、胡言乱浯、不知羞耻、猜疑、忧郁、迟钝、痴呆等。精神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之处:精神病是大脑的疾病,反应大脑细胞和神经组织以及其功能受到损害,与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样,是具有物质基础的。然而,精神病与其他疾病也有不同之处,即:大脑组织被严密的保护在颅骨腔内,其生理活动非常复杂至今尚未探明清楚,不能直接看见、听到、摸着,亦尚难用某种仪器或准确的化验来确定是否有病,因此精神疾病给人一种神秘感、不可知感,不易被人认识而延误治疗。【定义】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病。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而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病的一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瓦解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言语不连贯,情绪和情感体验与现实不适切,通常没有幻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对他人非常猜疑,行为受被害妄想的支配,幻觉和妄想明显。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此型患者当前没有妄想、幻觉或破裂性言语和行为,但日常生活缺乏动力和兴趣。分裂情感性障碍——此型患者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或混合型躁狂症的症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而逐渐衰退的精神病,患者似乎失去了与现实的接触,难以鉴别主观与客观,认为他们的情感受到控制。认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早发现及早治疗。急性起病者病前很难发现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早期症状。大部分患者是在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仔佃观察分析一般都能发现有如下一些早期精神症状: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或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等。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诡秘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不适意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敏感多疑:对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而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饭、睡觉,有的认为爱人对他不忠而进行跟踪。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对批评满不在乎;原来勤俭节省的人,变得挥霍浪费,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等。语言表达异常: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的内容缺乏中心或在谈话中说一些与谈话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或自言自语,反复重复同一内容等。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做“白日梦”。

二、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常见表现

精神分裂是一种对患者和家属都有很大危害大的一种精神疾病。那么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常见表现?接下来我为你分享一下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常见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表现

(一)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部分病例中妄想可非常突出。内容上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最为常见。此外,还可见疑病、钟情、自责自罪、嫉妒等妄想。

(二)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幻觉见于半数以上的病人,有时可相当顽固。最常见的是幻听,主要是言语性幻听。病人听见邻居、亲人、同事或陌生人说话,内容往往是使病人不愉快的。最具有特征性的是听见两个或几个声音在谈论病人,彼此争吵,或以第三人称评论病人(评议性幻听)。语声常威胁病人、命令病人,或谈论病人的思想,评论病人的行为。病人可以清楚地听出议论他的每一句话,因此十分痛苦。

病人行为常受幻听支配。如与声音做长时间对话、发怒、大笑、恐惧,或喃喃自语,作侧耳倾听状;或沉醉于幻听中,自笑、自言自语、作窃窃私语状。幻听可以是真性的,声音来自客观空间,外界。也可以是假性幻觉,即病人听见脑子里有声音在对话,在谈论他。

幻视也不少见。精神分裂症幻视的形象往往很逼真,颜色、大小、形状清晰可见。内容多单调离奇。如看见一只手、半边脸、没有头的影子,灯泡里有一个小人等。幻视的形象也可在脑内出现,病人说是用“内眼”看见的,即假性幻视。

感知综合障碍在精神分裂症并不少见。人格解体在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特点,如病人感到脑袋离开了自己的躯干,丧失了体重,身体轻得好像风能吹起来,走路时没感到下肢的存在等。有时此类的体验较复杂抽象,如病人诉述丧失了完整“我”的感觉,“我”分裂成两个或三个,自己是其中一个,只有部分精神活动和肉体活动受自己的支配等。

(三)紧张症综合征

此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是紧张性木僵:病人缄默、不动、违拗或呈被动服从,并伴有肌张力增高。病人的姿势极不自然,如病人卧在床上,头与枕头间可隔一距离(空气枕头),也有日夜不动地闭目站立。可见蜡样屈曲,病人的任何部位可随意摆布并保持在固定位置。有时可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病人行为冲动,动作杂乱,做作或带有刻板性。

上述为精神分裂症比较典型的症状,而在发病早期,这些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因而常常被忽视而耽搁了治疗时机。本病起病形式不一,可慢性、亚急性或急性。临床上以缓慢起病者最为常见,此时病程进展缓慢,一般很难确切估计起病的时间。早期症状以性格改变和类神经官能症症状最为常见。病人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与人疏远,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遵守纪律,对周围人的劝告不加理睬。有的病人表现为性格反常。好无故发脾气,不能自制,敏感多疑;或沉湎于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自语、自笑;或无端恐惧。此时常常不容易被家人理解为病。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调养方法

1、家属要为病人保管好药物,防止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而一次吞服大量药物而发生意外。每次服药时,家属都要督促,检查病人的服药情况,保证病人服药到肚。

2、注意观察药物的治疗效作用,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精神症状有着相对的选择性,不同的药物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疗效也有很大的差异。

3、要了解常用抗精神药物的一般常识,抗精神病药物大致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奎的平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相对来说副作用小,服药物的耐受性和依性好,对阴性症状有效,并且能改认知功能,但价格比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贵。

4、家庭治疗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出院时一定要按出院时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地帮助病人服药,再定期门诊复查。另外,精神科药物治疗技术性很强,每加减一片药物都是依据病人情变化而决定的。家属决不能认为患者目前病情已好或担心服药后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药。

5、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在医院复查:①病情波动:家属要密切注意病情复发的征兆,最先出现的失眠,注意力为集中、发呆,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阻止病情复发。②病人出现较重的药物副人作用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导致患者眼睛上翻,口颈歪斜,严重的导致吞咽困难而出现意外。③发现病人身上出了皮疹。及时送到医院复查。④病人出现家属弄不明白的问题,也应尽快到医院复诊。

6、随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氯丙嗪、奋乃静等药物常可引起手脚震颤、动作为灵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这种情况未必停药,只需向医生报告,医生检查后合并使用药物就可以解除这种情况。

精神分裂的饮食注意

1.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在日常护理饮食中有一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这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平常的时候需要服用一些药物,如Efamol胶囊。如果在服用药物的同时配以红花油或者豆油等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病状态。

3.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多吃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C)能预防神经氧化的损害。也可以多吃一些海产品,比如藻类植物、软体动物及鱼类,这些都对精神分裂症有益无害的。

三、怎么治愈精神分裂症

概述

一种在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重性精神疾病

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思维和行为的紊乱或异常

无法自愈,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恢复自知力者可使用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是什么?

病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本病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本病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患本病风险越大。

神经发育因素

母亲孕期感染、精神应激,母亲在妊娠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有害毒素,以及妊娠并发症等因素,会导致胎儿在胚胎期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神经病理改变,继而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边缘系统和颞叶结构的缩小,半球不对称。这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脑结构发育异常。

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中枢多巴胺功能活动亢进所致。

5-羟色胺假说认为,5-羟色胺功能过度是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谷氨酸假说认为,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病因之一。

精神分裂症可能还与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如神经肽、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氧化应激、第二信使(细胞内信号分子)等的改变和/或这些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心理因素

目前尚未发现能决定是否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可以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但常难以左右其最终的病程和结局。

常见的相关心理因素有个体易感性及某些人格障碍(偏执型、边缘型、分裂型等),这些因素对疾病有促发作用。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不是精神分裂症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但对其发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有遗传与神经发育等生物易感因素的个体更易发病。

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

应激等负性生活事件

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时间里,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

职业和社会阶层

研究表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精神分裂症发生率较高,患病率与阶层或收入高低呈负相关。

移民因素

有研究报道,部分移民群体精神分裂症患病率高,这可能是环境变化与个体易感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高危因素

尽管尚不清楚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但某些因素似乎会增加发生或引发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其中包括:

有精神分裂症的家族史。

一些妊娠和分娩并发症,例如母亲妊娠期营养不良,接触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的毒素或病毒。

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服用影响心理过程(如认知或情感功能)的药物(精神活性物质)。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因此在就医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家人或朋友的帮助。若发现亲人或朋友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古怪等情况,请及时帮助其前往医院就诊。

急诊科

若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等紧急情况,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的个人生活史是作为判断患者主诉中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症状的重要依据,若患者的家人或朋友能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由于本病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且主诉中多包含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妄想或幻觉描述,因此医生问诊时会结合家属所提供的患者个人生活史进行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是否看到过任何异乎寻常的景象?

是否怀疑有人会伤害自己,或有人控制了自己?

是否认为自己得了病,或认为自己表现异常,与以往不同?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血常规检查结果、脑CT检查结果、心理检查结果、脑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眼动检查结果、激素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

用药清单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硫利达嗪、舒必利、洛沙平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舍曲林、米氮平、多塞平、安非他酮、艾司西酞普兰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

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实际上是依靠排除法做出的,精神分裂症常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颞叶和中脑受到损伤会引起大脑功能异常,从而使患者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既往的精神症状可能是未被诊断出来的脑肿瘤所致。需要首先排除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这些疾病通常有以下共同特点,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躯体疾病与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病情消长常与原发疾病相平行。

精神病性症状多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幻觉常以幻视为主。

体格检查可有某些阳性发现。

实验室检查常可找到相关证据。

某些精神活性物质及治疗药物的使用可导致精神症状的出现,对于患者服药史的严格采集可找到相关证据。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分裂样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及妄想性障碍,可以表现出与精神分裂症类似的症状,需要鉴别诊断。

分裂样精神障碍主要特点是病程不足1个月。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在没有前驱期症状的情况下突然起病,在2周内达到疾病的顶峰状态,通常在数天内完全缓解,部分患者病前有明显的应激因素。

分裂情感性障碍的特点,是在一次疾病发作过程中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障碍(躁狂或抑郁)均很明显,且差不多同时出现或消退。

妄想性障碍的特点是妄想结构严密系统,妄想内容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一般不伴有幻觉。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内容常离奇、荒谬,常人不能理解,且常伴有幻觉及精神或人格衰退。

心境障碍

严重的抑郁或躁狂发作患者,也会表现出与心境相协调的妄想或幻觉,但这些精神病性症状在情绪症状有所改善时就会较快消失,不是主要的临床症状,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焦虑与强迫障碍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在疾病早期,常出现焦虑、抑郁和强迫等症状。

焦虑与强迫障碍患者多数有较好的自知力,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处境,求治心切,情感反应强烈。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虽可有自知力,但通常不迫切求治,情感反应亦不强烈。

儿童、青少年患者需要一定时间的随访观察,才可确诊精神分裂症。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人格障碍

某些人格障碍,如分裂型、分裂样、边缘型及强迫型人格障碍,可表现出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特点。精神分裂症,尤其是青少年起病、病情进展缓慢者,也可能表现出性格特征的改变。

鉴别两者需从童年时期开始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人格障碍通常表现为一个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一般无明显、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无确切的发病点。

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后有明显转折,情感和行为有明显异常,且具有某些特征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幻觉等。

心理量表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不适用自评量表。医生会使用一些他评量表来帮助诊断及评定疗效。最常用的两种量表为:

简明精神病性量表(BPRS)

BPRS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变化敏感,可以用于合作或不合作的患者,适用于疗效评定。许多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观察和国际协作研究都应用BPRS作为评定工具。

BPRS原有16个症状项目,后增补为18项(增加了工作能力和自知力两项)。BPRS主要用于近一周的精神症状评定,医生根据患者的口述对其进行评分。

评分等级分为7级:0为未测;1为无症状或可疑;2为很轻或为轻度;3为中度;4为偏重;5为重度;6为极重度。

阳性和阴性症状群量表(PANSS)

PANSS可以提供阴性和阳性症状的信息,具有独特的临床评估价值。其包括3个分量表:7项阳性症状群量表,7项阴性症状群量表,16项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

PANSS的独特之处是其有临床检查和评估的严格操作标准和评分指导,对每一项目均给出定义,并按7级评分,从1分(无症状)到7分(极严重)。

此量表对治疗中的症状变化反应敏感,且其详细的项目设置能够对不同症状群进行评估和区分,所以该量表也广泛应用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治疗原则

提倡全病程治疗、分疗程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全病程治疗

不论是首次发作还是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心理辅导、社会干预等措施应该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分疗程治疗

急性治疗期(一般4~12周):主要目的是尽快控制症状,防止疾病所致的继发性伤害。

巩固治疗期(至少6个月):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协助患者恢复病前社会功能。

维持治疗期(时间不定):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

药物疗效取决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

让患者和/或其家庭成员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防止患者过早停药。

安全监测患者用药期间的反应,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很难推荐适用于全部患者的一线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个体对相同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会存在差异。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均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亚型和其他相关精神障碍。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药物及疗效

指主要作用于中枢多巴胺D₂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常用药物包括:

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甲硫哒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剂、三氟拉嗪等。

硫杂蒽类:包括氟噻吨及其长效剂、氟哌噻吨及其长效剂、氯普噻吨等。

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

苯甲酰胺类:包括舒必利等。

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张力升高、震颤、烦躁不安、不能闭口、吞咽困难等一系列异常)、泌乳素升高、抗胆碱作用(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等)、直立性低血压、嗜睡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药物及疗效

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2A受体的阻断作用,在精神病学领域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对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效。

常用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等。

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明显减少。

可有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工作,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病性症状引起的不良后果,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地预防复发和提高社会功能。主要方法有: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有近20年的历史,对于那些经药物治疗后仍残留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尤其适用。

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及这些症状产生的困扰。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大致步骤如下: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治疗关系,形成治疗联盟;对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针对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的因素,发展应对策略。

应用“应激易感模式”(指精神障碍的发生主要受到个体易感性因素与应激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及其症状。

帮助患者应对幻听和妄想等症状,减轻其带来的应激与困扰。

识别患者的自动思维,处理患者的情感症状与对自我的负性评价。

发展应对症状恶化的策略,降低复发危险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的认知行为治疗有时间限定,通常患者需要接受每次15~45分钟,每周1次或每两周1次,共15~20小时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家庭治疗

在我国,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庭关系与家庭支持的好坏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复发和转归的重要因素。

家庭治疗的重点在改变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上,治疗的过程是去发现与个体心理障碍发生、发展有关的家庭内部因素。

有效的家庭治疗至少需要6个月,长期的家庭治疗(大于9个月)可显示出持久(2年或更长)的疗效。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主要应用学习理论来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就业、休闲、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或重获社会技能。特别适用于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

研究发现,社会技能训练对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接受训练1年后,社会技能训练组中54%的患者未复发,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

其他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原理: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的原理,通过刺激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于颅脑,使颅脑内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脑血流、脑代谢、脑电、脑功能等发生变化。

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已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rTMS能影响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和情绪等,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

MECT是目前所使用的电抽搐疗法的主要治疗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医生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给予电刺激。患者会短暂丧失意识。

MECT可改善患者的情绪,并明显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其疗效可达86.7%~94%。MECT的适应证包括:

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者。

明显的自责自罪心理倾向。

极度兴奋躁动,有冲动、伤人行为。

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

特别提醒: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不适用。

预后

治愈情况

精神分裂症无法自愈,其长期结局难以预测。

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及社会环境的改善,使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显示,初次发作后如能得到有效治疗,约40%的患者可获得临床痊愈、症状彻底缓解或仅残留轻微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特征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将近半数患者在平均6年的随访期内会有明显的改善。病程的变化在疾病的前5年最大,之后则进入一个相对的平台期。

精神病最怕三句话(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区别)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于分裂情感性障碍和心境障碍,病程和结局的差异与所选用的诊断标准有关。

预后因素

共病情况对预后的影响

共病明显的强迫症状时,预后较差。

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或合并该病的某些症状时,预后较好。

共病物质滥用时,预后差。

提示预后良好的因素

具有以下因素的患者,预示着其预后可能较好。

女性。

已婚。

初发年龄较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前性格开朗。

人际关系好。

职业功能水平高。

以阳性症状为主症。

症状表现中情感症状成分较多。

家庭、社会支持多。

家庭内部氛围良好,情感表达适度。

治疗及时、系统化。

服药依从性水平维持较好。

危害性

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一般迁延,可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可出现精神残疾。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因为缺乏自主行为判断及控制能力,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精神分裂症通常起病于成年早期,其明显的功能损害和慢性化的病程,会造成患者本人及家属在劳动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损失。

日常

个人护理

病情监测

按照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

观察、监测自己的病情及感觉变化,有不适随时和医生沟通,全力配合医生治疗。

生活护理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干净整洁。

学习压力调节的方式,培养有益的、温和的兴趣爱好。

训练自己日常料理生活的能力,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睡眠及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注重营养均衡。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避免摄入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忌烟酒,减少茶、咖啡等精神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多食用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坚果、绿色蔬菜等,可以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

若出现进食障碍或睡眠障碍,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家属

帮助缺乏自知力的患者监测病情,观察、记录典型症状的发作时间和具体表现。

由于缺乏自知力会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因此家属需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给予患者关爱,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支持。

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进行一些社交。

预防

预防疾病发生

目前没有确定的方法可以预防精神分裂症,但遗传筛查可帮助发现高风险个体,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家属应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状况,及时察觉异常表现,及时制止或纠正有害的行为习惯(如酒精或药物滥用)。

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能够尽可能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概率。

预防疾病复发

坚持系统、长期治疗,可以有效帮助预防疾病复发或症状恶化。

注意日常饮食的科学合理,加强饮食护理,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忌油腻。

四、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其引起方式可能是遗传,环境,基因突变的。下面是我分享的精神分裂的起因,一起来看看吧。

精神分裂的起因

1、性格因素:许多学者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到,患者中的50%一60%在得病前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其表现为孤僻、内向性格、怕羞、多疑敏感、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好想入非非等。根据这一现象,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与病前个性特征有一定关系。

2、社会因素:目前研究的结果认为,并非贫困阶层的居民易于罹病,而是在这一阶层中的人群生活条件很差,接受治疗不及时和不彻底,再加上易与家人发生冲突,引起反复住院,最终造成疾病迁延不愈,因而影响着本病的是病程而非病因,从而增加了患精神分裂的病率。

3、精神刺激:刺激性生活事件对疾病的发生究竟起了些什么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刺激性生活事件触发具备精神分裂症患病素质者的症状并使其出现得更为明朗。

4、遗传因素:在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生预期患病率为0.8%,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终生预期患病率则远较一般人群为高,双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终生患病率为46.3%,双亲之一患病时子女终生患病率为16.7%,精神分裂症患者兄弟姐妹之预期危险度为1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可能受到好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家庭琐事、人际关系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有很多变化: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时候患者生活会变的有规律,有的患者可以做上街买菜,操持家务等等照顾家人的事情。但是在即将犯病的时候,患者会表现出没有生活没规律,甚至会有夜间不睡,白天不起的症状,有的患者长时间不脱衣服、就上床睡觉,也很洗漱等等。这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期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会有先期的征兆。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前期的信号,就能做到提前预防,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了解精神分裂症的五种征兆,对我们防治这种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的身体方面的病变不同,患者自己无法意识到某些变化,这就需要家属具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善于发现各类征兆,从而让患者远离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前期的五种征兆有:

征兆一:睡眠质量。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对于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原本一直都有很好的睡眠,但突然无缘无故地出现经常无法入睡、或者梦惊、多次起夜等情况,就要引起重视。方便的话可以到医院检查。当然,许多疾病的症状都有相同之处,并不是说睡眠突然不好就一定是精神类疾病。但无论如何,提高警惕总是有益无害的。

征兆二:认知力减弱。如果一个人本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言语清楚,突然无故变得认知力减弱,对外界事物变得迟钝和呆滞,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身边的人应当重视起来,密切关注,必要时到医院就医。

征兆三:情绪异常。情绪当然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有关,但是情绪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一种前期信号。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表现出情绪的异常,蛮不讲理、胡搅蛮缠、无理取闹、性格方面与以前的反差太大,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征兆四:身体变化。身体变化既表现在肢体方面,也表现在面部表情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通常会表现出反应迟钝、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态度冷淡等,对外界的一些刺激没有相应的反应。另外,对身边的朋友或者亲属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变化。

征兆五:行为障碍。行为障碍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种常见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或者工作表现不佳,工作效率低下。做许多事情时都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降低,对事情没有目的性,不知道如何去做。

以上几种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前期预兆,如果发现患者存在以上的一些异常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止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发生。精神方面的疾病,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是在康复方面与身体病变相比更加困难。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鉴别

具有典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例,按操作性诊断标准,诊断一般不困难,当症状表现不典型,不明确时,需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神经衰弱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特别是以阴性症状为早期表现者,早期可出现无力,迟钝,完成工作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但神经衰弱病人的自知力是完整的,病人完全了解自己病情变化和处境;有时还对自己的病情作出过重的估价,情感反应强烈,积极要求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时虽可有自知力,但不完整,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迫切治疗的要求,若仔细追溯病史,详细了解病情,则可发现这些病人有兴趣减少,情感迟钝,行为孤僻或思维离奇等阴性症状。

2.强迫性神经症部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阶段以强迫状态为主,此时需要与强迫性神经症鉴别,精神分裂症强迫状态具有内容离奇,荒谬和不可理解的特点,自知力一般不完整,病人摆脱强迫状态的愿望不强烈,为强迫症状纠缠的痛苦体验也不深刻,这些都与强迫性神经症不同,随着病程的进展,情感反应日趋平淡,并在强迫性症状的背景上,逐渐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3.抑郁症,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中,按Hafner的资料,慢性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中,抑郁情绪的累计患病率可高达80%,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以期早期发现,避免漏诊,或诊断为神经衰弱。

4.躁狂症,躁狂发作急性起病并表现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观上可以与躁狂病人相似,两者的情感反应以及与周围的接触明显不同,躁狂症病人的情感活跃,生动,有感染力,情感表现,不论喜怒哀乐,均与思维内容相一致,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保留着与人情感上的交往,精神分裂症病人虽然活动增多,但病人与环境接触不好,情感变化与环境也不配合,且动作较单调刻板。

5.反应性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精神创伤直接影响下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疾病早期思维和情感障碍均可带有浓厚的反应色彩,需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鉴别,但精神分裂症随着病情的发展,妄想的内容离精神因素愈来愈远,日益脱离现实,在结构和逻辑推理上愈来愈荒谬,病人不主动暴露内心体验和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的情感反应鲜明强烈,精神症状随着精神刺激的解除而逐渐减轻,消失。

6.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行为和情感反应与妄想观念相一致,无精神衰退,智能保持良好,包括偏执狂,偏执性精神病或偏执状态。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有时需要与偏执狂和偏执性精神病相鉴别,后两者都是在不健全人格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这类病人多具有特殊的性格缺陷,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和自命不凡的特点,尤其在偏执狂更为突出,后者的妄想是在对事实片面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思维始终保持有条理和有逻辑,情感和行为与妄想相一致,无精神衰退是与精神分裂症不同,在鉴别上有重要意义。

7.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在躯体因素诱发下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起病急,早期可出现意识障碍,定向错误,幻视等症状,需要与症状性精神病相鉴别,症状性精神病虽可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这些症状是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上出现的,幻觉以恐怖性幻视为主,且有昼轻夜重的波动性,当意识障碍减轻或消失时,病人与环境接触良好,情感反应保存,没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8.脑器质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多具有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一般鉴别诊断不难,近年来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较多见,常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据报道,近半数病人早期阶段未见神经系统体征,因而容易造成误诊,常见的精神症状有:木僵状态,淡漠少语,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视觉变形和妄想等,各地报道中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并不少见,这类病人如周密观察,往往能及时发现病人有定向,记忆和注意障碍,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脑器质性损害症状,可资鉴别,如果有脑电图异常及脑脊液改变,则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癫痫朦胧状态时可见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如思维不连贯和被控制感等,根据病史以及癫痫病人特有的思维黏滞性和赘述,且情感反应保持良好,对治疗合作等,鉴别诊断并不困难,此外,癫痫病人有特殊的脑电图改变,也是鉴别的重要根据。

9.脑肿瘤因明显精神症状而收住精神病院的脑肿瘤病人约占住院病人的0.13%(上海),经手术,脑室造影或尸检确诊者19例(上海12例,北京安定医院7例),发生部位以颞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深部和第三脑室后部,多因肿瘤生长在“静区”,早期阶段缺乏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造成误诊,病人的精神症状表现为:丰富的幻觉,妄想,木僵或抑郁伴有自杀企图,详细检查时,则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以及淡漠,呆滞等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并可见嗜睡或亚急性意识模糊状态,误诊病例均系以行为紊乱,多疑,性格改变为首发症状者。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9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