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严重吗)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疗器械 时间:2023/11/09 阅读:118 评论:0

一、什么是腔隙脑梗死

本病分为21种腔隙综合征,且以纯浅感觉性梗塞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最多见,纯运动性偏瘫次之。但由于脑功能的复杂和深支动脉闭塞部位的多样,所致临床症状千变万化,新的临床类型不断被CT证实,仅用21种是不能完全概括所有腔隙综合征的,现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较少见的10种腔隙综合征总结如下:

1、纯感觉型(Pss)

其临床特点是一侧面、臂和腿麻木,而无肢体无力、偏盲和失语等症状。若麻木仅累及口周为中心的一侧面部和同侧臂的远端,特别是手部者,即为手口综合征。受累区可有冷、热、痛或僵硬等感觉异常。杨氏报道了3例纯感觉性卒中,均经CT证实,其病变部位,可见于丘脑感觉核或丘脑皮质投射区。而手口综合征的梗塞灶在丘脑腹后外侧核的下内侧和腹后内侧核的外侧部。当小的梗塞累及丘脑感觉核或脑干至大脑皮质感觉传导通路的其他部分时,都可引起Pss。本病预后较好,很少复发。

2、单纯构音障碍型

吴氏等报道12例经CT证实的单纯构音障碍型腔隙性脑梗塞,均有轻度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字音和语调发音不准,但无音位错误,完全可被理解,部分患者感音不好、讲话变慢。但无面、偏瘫、无锥体束征,也无咽腭喉麻痹。其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lchikawak也有类似分析,双侧基底节广泛神经结构参与语言功能活动,并且与皮层语言中枢有反馈联系,易发生代偿,并在其发音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3、偏侧舞蹈型

本症主要见于较严重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病人,其主要原因是硬化了的微小动脉闭塞引起腔隙性梗塞。该症的定位文献报道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额叶、放射冠、尾状核、壳核、内囊前肢及苍白球、且以新纹状体区为多见。舞蹈部位:最多见于左上下肢,单纯上肢或面部并上肢,其次为右上下肢或右上肢。舞蹈形式:以手、腕部、前臂不自主无节律的伸屈、翻转、甩动为主,上臂舞动不明显或缺无。Willium等报道用奋乃静治疗可获得戏剧性效果。

4、短暂缺血发作型

腔隙性脑梗塞图册32例诊断为TIA发作的病人,后经CT证实有腔隙性梗塞,占当时诊断为TIA的43%,1983年Waxman提出其发生率占12%~76%,中国徐氏报告为32%。其发生机理推测是由于梗塞灶小,有丰富的侧枝循环,梗塞灶内细胞非完全性坏死,仍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临床没有症状,或仅在急性缺血发作时出现症状,当急性缺血恢复后,症状即消除。Boqousslorsky等认为,由于同侧血供的代偿,梗塞区中某些功能细胞仍活着,在CITS一次急性发作后,可很快恢复神经功能,但陈旧的静止的小梗塞灶边缘带再次缺血,可引起再次的TIA发作。所以在病理上为脑梗塞,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TIA。Waxman等认为,单纯靠病史不能区分真正的TIA和CITS,必须经CT证实。

5、癫痫发作型

脑血管病所致癫痫,是中年以后出现继发性癫痫的重要原因,在老年人则居首位。腔隙性梗塞引起的癫痫其病灶多见于基底节或内囊区,临床呈现全身抽搐,但脑电图多数正常。癫痫可发生在梗塞后的不同时期,梗塞早期的癫痫,主要由于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及缺氧引起的脑水肿和代谢改变所致,恢复较快;脑梗塞恢复期缺血改善,脑水肿消退,代谢障碍减轻,癫痫主要是由血红蛋白、铁、铁蛋白等构成的癫痫灶所致,常反复发作,必须坚持规则用抗癫痫药物,予以足够重视。

6、双侧中线旁丘脑腔隙性梗塞综合征

钱氏曾报道1例CT示:右侧丘脑内侧可见直径约32.5px的低密度区、左侧丘脑偏内侧可见7.5px的低密度区、诊断为双侧丘脑腔隙性梗塞的该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起病时深昏迷继而转入高度嗜睡状态,淡漠,korsakoff遗忘综合征和垂直性注视麻痹。钱氏报道的这一综合征,从梗塞部位、范围及病理改变均符合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应属于一种腔隙性梗塞综合征。多数资料认为本综合征预后差,完全恢复少,多死于感染、心衰等合并症。

7、中脑背腹侧三联综合征

冯氏曾报道1例该综合征,CT证实其病变为右侧中脑、背腹侧近丘脑处的腔隙性梗塞,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经典的weber氏综合征,Claude氏综合征和Benedikt氏综合征;出现病灶对侧肢体轻瘫,不自主运动,深浅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和病理证(+);病灶侧眼睑下垂,眼球处于外展位,内收不完全,上下转动不能,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该综合征预后较好,短期内动眼神经功能障碍可得到部分恢复。

8、梗塞同侧偏瘫共济失调征

腔隙性脑梗塞图册1965年Fisher首次报道的同侧偏瘫共济失调症系指偏瘫侧的肢体合并小脑共济失调而言,当时已认识到是一种腔隙性梗塞综合征。以后国外陆续有报道,并且梗塞部位逐渐被CT所确定,主要位于桥脑腹侧上1/3与下2/3交界处、中脑腹侧、内囊后肢和/或偏上处。临床特点有①偏瘫程度一般较轻,其中下肢重上肢轻者多见;②小脑性共济失调征明确,不能用无力解释;③面舌瘫相比,面瘫较舌瘫多;④病侧肢体麻木。本综合征皆属小灶梗塞,预后较好。

9、单纯表现面瘫的综合征

1984年Huangchenya等报道35例表现孤立性面神经麻痹的腔隙梗塞,以后中国于氏又报道6例,均表现为中枢性面瘫,CT证实该综合征的病变在基底节区,可能累及到皮质脑干束,因而临床仅表现中枢性面瘫。CT检查的阳性率约为60%~96%,这与腔隙的部位、大小有关。

10、缺乏脑定位症候腔隙性脑梗塞(LDPS)

腔隙性脑梗塞图册约占腔隙性脑梗塞的5%~32%,大多数在普查中发现,无任何主诉及阳性体征,部分病例可有先兆表现,如发作性头晕、异常疲乏、精神忧郁、视物不清、复视、一侧面部发麻、一过性失语等,但一般于24~48小时内缓解,72小时后的体查无阳性脑定位体征。腔隙灶多位于豆状核、外囊。放射冠及脑的静区,范围较小,所致的脑功能缺损较轻,一般不易查出,不被重视。腔隙性脑梗塞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病,除饮食锻炼及科学护理外,只有坚持可靠用药,才能够真正从病因入手,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起到防治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才能够有效防止复发。

二、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严重吗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指的是小穿通动脉(可以理解为大血管分出的小分支)的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血管堵塞,这根病变血管所负责的那片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这个病发病率很高,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10个发生脑梗死的病人中,约有 2个或以上属于腔隙性脑梗死。

说到脑梗死,很多人都是闻风丧胆,因为在大众的意识里,这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容易导致半身不遂、不能说话等后遗症,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而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脑梗死,病变区域较小,通常来说是不严重的,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已经出现腔隙性脑梗死,说明脑血管系统已经出现问题,应注意监控病情进展。

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等疾病,容易引起腔隙性脑梗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控制病情的发展,并做到定期检查。另外,生活方式干预也很重要,就像预防其他脑血管病一样,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也要坚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吗二者有什么异同

影像学诊断出来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不一定是脑梗死,老年人的大脑小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血管与脑组织的间隙扩大,间隙里被液体填充,这种改变在核磁或是CT检查时,就会表现为腔隙样的改变。但实际上大脑的血管并未发生堵塞,也不会发生症状。所以这种只能称之为“腔隙性改变”不能称为“腔梗”,但是在影像上很难区分。

一、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在程度上不一样

大多数的腔隙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有关,可以看作是轻微的脑梗死。“腔梗”一般发生在大脑深处,小动脉的末端。但由于小动脉末端供血的范围很小,所以这种腔隙性的梗死灶也比较小,通常直径不会超过1.5厘米。发生的区域也多在大脑的相对静区,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又称为“无症状脑梗死”,只在做医学检查时才会被发现。

通常说的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发作在脑中大中型的动脉系统内的梗死,梗死的范围较大。根据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颈内动脉系统而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比如发生肢体运动障碍、语言能力障碍、吞咽障碍等症状,如果梗死范围过大,会有生命危险。

二、“腔梗”与脑梗死的发病机理相似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的病因相似,有心源性的原因,比如二尖瓣狭窄、房颤、心肌梗死等疾病,都会导致心房血液流动不畅形成慢速涡流,血液在心房内壁凝结,形成挂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就随着血流运行到脑部,堵塞相应大小的动脉。

还有非心源性的原因,主要是大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当硬化斑块发生脱落或是破溃时,就形成了不溶性的栓子,会随着血液运动,堵塞脑部远端相应口径的小动脉。依照堵塞血管的大小、部位不同,会就造成腔隙性脑梗死或是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因为“三高”使小动脉的血管壁发生病变,发生硬化和增生,导致管腔闭塞。“三高”也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所以很多人认为腔隙性脑梗死也是脑梗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三、老年人“腔梗”并不一定都是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腔梗”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中,“腔梗”的发病率超过了50%。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梗死的范围较小,通常危害也不大,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严重吗)

而且如本文开头所说,老年人的血管硬化会造成血管与脑组织的间隙增大,在影像学检查时,表现出来的也可能是“腔梗”。但实质上血管并没有发生堵塞。所以说有一部分老年人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不是脑梗死。

四、如何用药治疗

虽然腔隙性脑梗危害不大,但也要引起注意,分析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不需特殊治疗,只要常规的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

已经发作过脑梗死的患者以及经医生评估在未来十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概率大于10%的人,就需要用药进行预防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药控制“三高”之外,还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服用他汀类药物阻止斑块生长和预防斑块破裂。而有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有房颤的患者,可以进行复律治疗,复律失败者则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有很大的相关性,区别主要在于症状的严重性。但有部分影像学诊断为“腔梗”的老年患者,并不一定是脑梗死。查出“腔梗”也别害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活调理与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就可以预防更严重的脑梗死发生。

严格来讲,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是不同的,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梗死体积不同、所引起的后果不同、发病机制不同。

从发病机制来看,脑梗死的发生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大中型动脉闭塞所致的,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而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即供应脑部血液的很小的血管)闭塞所致,其病理基础一般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是长期高血压或高龄导致的小动脉壁变性、肿胀最后闭塞,使血流中断。

从病灶体积来看,由于脑梗死是大中型动脉闭塞所导致的,所以病灶体积较大;腔隙性脑梗死是小血管闭塞所导致的,所以病灶体积较小,一般不会超过15毫米。

从临床表现来看,脑梗死常常会导致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甚至危及生命;而腔隙性脑梗死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显症状。不过少数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关键部位,也可以引起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我是小眼睛医生

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

致力于公众健康

热爱于健身的心内科医生

腔隙性脑梗也是脑梗塞,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梗塞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

梗死症状是不一样的。

由于腔隙性脑梗塞面积比较小,所以症状比较轻。

但是,脑梗塞的症状就比较多样了。

比较常见的就是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等等这些表现,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死亡。

但是,治疗方案都是一样的。

比如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二级预防都是一样的。

另外,脑梗塞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康复治疗,而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不需要。

我是小眼睛医生

觉得我的回答欠佳,可以回复告知我

四、腔隙性脑梗塞到底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死不等同于脑梗死,它是指受高血压、高龄等因素的影响,大脑的小动脉血管壁变厚,最终导致小动脉管腔堵塞。由于脑组织受损伤的范围比较小,坏死的脑组织被吸收后留下一个非常小的空腔,所以就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主要病因是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或肥胖、饮酒、吸烟者更易患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50%以上的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患者病情一般较轻,多表现为肢体麻木且无力、发音困难、动作不协调等。但如果反复发作,可能会出现记忆、语言、计算、理解判断等能力受损,排尿、排便障碍,走路姿势异常等情况。

腔隙性脑梗死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反复。治疗原则主要有抗血小板、降脂、降压,急性期还可以给予改善血液微循环等治疗。

如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应积极治疗,对症下药,防止反复。治疗原则主要有抗血小板、降脂、降压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可以采取紧急溶栓。

药物治疗:对于发病超过4.5小时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降脂(如阿托伐他汀等)、降血压(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等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情愉悦,增强体育锻炼,清淡饮食。腔隙性脑梗死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中年人群,应定期检查身体。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基于脑梗死面积大小而定义的一种特殊脑梗死,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可无特殊临床表现形式,也可出现单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构音困难等多种表现,也并不一定都需要积极的特殊治疗。

所谓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通过脑CT、脑核磁共振发现的,主要是指梗塞面积较小(多在2-15mm)的一种特殊脑梗死,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龄等因素作用下,脑内的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发生变性,管壁变厚,最终使小动脉管腔闭塞发生的小面积脑梗死,最早在1965年由Fisher首次系统阐述。简单讲,就是脑动脉中非常小的血管发生闭塞而引起的小面积的脑梗死。

与真正的脑梗死(涉及的脑动脉多为大中动脉,导致的脑组织坏死体积较大,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同,很多腔隙性脑梗死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只是通过脑CT或核磁共振偶然发现,这时候并不需要积极特殊的干预治疗,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积极锻炼身体,综合平衡饮食),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随访即可。

当然一部分新发的腔隙性脑梗死,如果梗死部位较重要,也会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发音等定位神经定位体征,这时候需要到医院进一步积极干预治疗,避免梗死面积的进一步增大和脑梗再发。其实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目前已被“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取代(主要表现为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等所致的腔隙性脑梗死)。研究发现,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多表现为“腔隙性”。

但“腔隙性”梗死未必都是“小动脉闭塞性”,也可能是大动脉病变造成的,单靠梗死面积的大小并不能将两者完全区分开,如果头颅CT、核磁共振发现小面积的腔隙灶/缺血灶,最好到医院找神经内科医生进一步评估及对症处理。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54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