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试剂盒(抗原检测试剂盒使用方法视频教程)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政策 时间:2023/11/21 阅读:237 评论:0

一、抗原检测试剂包和试剂盒的区别

首先,这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目标不同。抗原检测现在大多是用一种叫作“N蛋白”的蛋白质作为目标抗原,这种蛋白就像新冠的头和手脚一样,核酸检测目标是检测包裹在病毒里的核酸,是新冠病毒特有的基因。

其次,是检测方法不同。抗原检测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做,核酸检测需要仪器设备,过程比较繁琐。

第三,是两种检测的优缺点不同。抗原检测的优点,一是检测速度快,一般15至20分钟就可以出结果(具体要根据说明书);二是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只要一个检测包,居民在家或者隔离点,自己就可以进行操作得到结果,而核酸检测涉及多个处理步骤,一般大约需要数小时才能出结果。

二、抗原检测试剂盒原理

新型冠状病毒的N蛋白、E蛋白和S蛋白等抗原,可作为免疫原,在病毒感染人体后,刺激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依据双抗夹心ELISA原理,样本滴加在样本垫上,通过液相层析依次通过结合垫,NC膜上的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结合垫内含有标记的抗原特异性抗体,可以与样本中的抗原(病毒蛋白)发生结合,当液流到达检测线(T线)时,固定在这条线上的第二种抗原特异性抗体再次与抗原结合,将会呈现阳性结果。质控线(C线)包被IgG抗体,可以结合样本垫中抗体,用于判断层析过程是否顺利。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新型膜检测技术。该技术以固定有检测线(包被抗体或包被抗原)和质控线(抗抗体)的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定相],测试液为[流动相],荧光标记抗体或抗原固定于连接垫,通过毛细管作用使待分析物在层析条上移动。对于带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大分子抗原([蛋白]、[病毒]、[致病菌]等),通常采用“三明治”型双抗夹心免疫层析方法,即待测物在流动相作用下先与荧光标记抗体结合,当到达检测线时再与包被抗体结合形成双抗夹心的“三明治”型。

(1)荧光素

(2)量子点

(3)上转换纳米粒子

胶体金法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也是[免疫电镜技术]中较为理想的免疫标记物。

乳胶凝集法( 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是以乳胶颗粒作为载体的一种间接凝集试验。即吸附可溶性抗原于其表面,特异性抗体与之结合后,可产生凝集反应。这种方法具有独特优点:不需要特殊仪器、肉眼判断、操作简便、不需要专门培训;检测时间短,一般为 2 min;价格低廉,检测单份血清样品的成本比其它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低得多;适于现场检测等,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三、抗原试剂盒英文

抗原试剂盒英文为Antigen kit。

抗原试剂盒现在一般指指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是一种用于自行检测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以及用品的套装。

需要注意的是,抗原检测并不能完全替代核酸检测。国家卫健委强调,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而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可以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有利于提高“早发现”能力。

新冠抗原测试剂盒使用方便,个人在家仅需8步即可完成检测。产品可用于口咽拭子、鼻咽拭子取样检测,最快10分钟可出结果。临床测试数据显示,该试剂灵敏度和特异性国内领先,试剂常温保存效期为15个月。

四、抗原检测试剂盒 英文

抗原检测试剂盒的英文名称为:WANTAI SARS-CoV-2 Ag Rapid Test(Colloidal Gold))

发展历程:

2022年3月1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正式批准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注册。3月18日起,该产品会通过医药流通渠道、线下药店及线上电商平台等渠道正式销售。

2022年5月,可孚医疗公告,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得欧盟CE认证。

2022年5月,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三臧生物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可在欧盟27个成员国和其他认可CE认证的地区销售。

2022年8月1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医疗器械与体外诊断药小组会同意有关允许网售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指导方针。厚劳省当天将内容通知各地方政府。做法是各生产商向中央政府就商品申请批准,获批后可在网上销售。

抗原检测试剂盒(抗原检测试剂盒使用方法视频教程)

2022年12月,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批上市。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34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