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汤(茵陈术附汤治疗阴黄医案)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企业 时间:2023/11/21 阅读:265 评论:0

一、茵陈泡水喝的功效与禁忌(2)

茵陈主要功效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

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1、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2、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3、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张仲景茵陈蒿汤)[2]

4、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5、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7、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9、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茵陈汤(茵陈术附汤治疗阴黄医案)

10、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11、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1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4]

茵陈药材鉴别

茵陈幼苗多为蜷缩团状,全株密被白毛、灰绿色,绵软如绒;茎长7~10c

m,基部较粗,完整的叶多具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丝状。叶多裂成丝状,绵软如茸;气微香、味微苦。品质以幼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而铃茵陈则茎略呈方形、灰黑色、长约60cm;叶对生、羽状分裂、花萼实似铃、罐状,有毛;气微,味淡。白花茵则茎呈圆柱形、青绿色而微紫;叶卵形、全缘;有的可见穗状聚伞花序;气芳香、味辛凉。[5]

药材应用鉴别

茵陈与青蒿,二者均气味芳香,能解湿热,故湿热黄疸,湿温,暑温之证,均可应用。但茵陈主入脾胃,为退黄主药;青蒿主入肝,胆,功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温之火,为骨蒸劳热,疟疾寒热及暑温壮热所常用。

化学成分

滨蒿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香芹酮、对-聚伞花素、苎烯、紫苏烯、α-水芹烯、百里香酚、α-、β-蒎烯、松油醇-4、马鞭草酮、萘、芳甲基苯乙酮.另含滨蒿素、对羟基苯乙酮及绿原酸等.菌陈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月桂烯、苎烯、桉油精、α-蒎烯、莰烯、α-姜黄烯、达瓦酮、茵陈炔酮、丁香酚、异丁香酚、萘、苯甲醛、龙脑.另含茵陈色原酮、6, 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滨蒿素)。另据报道,从茵陈蒿地上部分分得茵陈蒿素A、B。[6]

茵陈药理作用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

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扩冠等作用,当然这只是西医学提取茵陈成分做出来的研究,临床应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思睡,流涎等。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的报导,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作用。

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6]

1、利胆作用

本品煎剂、水浸剂、去挥发油

水浸剂、挥发油、醇提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作用。本品水浸剂0.25g/kg,或精制浸剂(去除及未去除挥发油)1g/kg静脉注射于急性胆囊插管

6,7二甲氧基香豆精结构式

6,7二甲氧基香豆精结构式

犬,或以精制浸剂1g/kg给慢性胆囊造痿犬灌胃,不论对健康或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犬,均有利胆作用,胆汁分泌量增加时其干重也增加。6,7-二甲氧基香豆素 0.2g/kg或0.3g/kg注入麻醉大鼠十二指肠,30分钟后胆汁分泌量平均增加50%或180%。慢性胆囊造痿犬灌胃0.3g/kg,3小时内胆汁平均增加73.86%。茵陈色原酮亦为主要利胆成分,能促进胆汁排泄。对羟基苯乙酮对大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亦能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亦有同样作用。另有报道,茵陈成分的利胆作用强度依次为茵陈香豆酸A、茵陈香豆酸B、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

注射液

0mg/kg茵陈色原酮、大鼠静脉注射l00mg/kg茵陈色原酮均有明显利胆作用,而6,7-二甲氧基香豆素作用不明显,茵陈煎剂还能降低麻醉犬奥狄氏括约肌紧张度。茵陈二炔,茵陈二酮、茵陈炔内酯亦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2、对肝脏的影响

给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每天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61g,第8天作组织学检查,可见治疗组动物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与坏死等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口服液

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表

明仍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茵陈蒿水煎剂0.25ml/10g灌胃给于小鼠,每日2次,连续4天,测定肝P450含量。结果表明:茵陈水煎剂能使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肝/体重比增大,异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缩短,初步表明茵陈水煎剂对小鼠肝酶有诱导作用。由于肝酶除参与药物代谢外,还参与胆汁酸、胆红素、类酯和某些毒物的代谢,诱导肝酶可能与茵陈利胆、退黄等功能有关。

茵陈中某些黄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CCl4或半乳糖诱发的大白鼠肝细胞细胞毒性的作用,其强度依次为茵陈色原酮、东莨菪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黄酮、槲皮素、异鼠李黄素。茵陈蒿汤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能非常显著地降低急性黄疸大白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和谷草转氨酶(SGOT)含量,对血清胆红素(SB)的作用则较轻微。此外,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肝细胞损害呈强抑制作用。

3、解热作用

对小鼠正常体温的影响:小鼠分别腹腔注射茵陈素水悬剂40、80mg/kg,

对照用生理盐水。各组给药前的正常体温分别为37.7±0.06、37.8±0.07和37.7±0.08℃(X±SE),给药后30分钟测定体温,其均值分别为36.3±0.05、35.5±0.04和37.6±0.08℃。给药组的体温均较给药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无变化。另按40、20mg/kg剂量,腹腔注射两组小鼠,连续测定体温,40mg/kg剂量组降温持续可达6小时,20mg/kg组3小时左右体温逐渐恢复。

对大鼠正常体温的影响:取体重40-60g大鼠,分别以口服或腹腔注射给于茵陈素,分5个剂量组(125、250、500mg/kg和5、20、40mg/kg),并设氯丙嗪阳性对照和正常对照组。给药后0.5,1,2,3,4,8小时各测肛温1次。结果给药组对大鼠正常体温均有明显的下降,作用的强弱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降温幅度随剂量加大而增加,作用时间随剂量增大而延长。一般在给药后 0.5小时即可出现体温下降,1-2小时达高峰,维持时间4小时左右。

对鲜啤酒酵母菌致大鼠的解热作用:口服茵陈素(1%西黄芪胶混悬)250mg/kg与口服复方安乃近(氨基比林400mg/kg、安乃近600mg/kg)以及口服等体积1%西黄芪胶液作为对照。结果茵陈素与复方安乃近对鲜啤酒酵母致热大鼠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均从给药后0.5小时出现退热,2小时左右可降低体温约3℃,维持时间可达4小时左右。

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的解热和预防作用:腹腔注射茵陈素40mg/kg与阳性对照氨基比林80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用药组给药3小时后的体温下降速度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且茵陈素的预防发热作用高于氨基比林(P<0.05)。

茵陈素20mg/kg腹腔注射,对过期伤寒菌和2,4-二硝基苯酚所致热的家兔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4、降血脂、扩张冠脉及促纤溶作用

给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兔灌胃茵陈煎剂3g/kg,用药2-3周后,治疗组血清胆固醇分别下降19.2mg%和30mg%,β-脂蛋白亦明显下降,动脉壁粥样硬化较对照组轻,兔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茵陈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茵陈注射液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可使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增加。经夏钙时间测定、抗凝血酶作用观察、蛋白电泳、纤维蛋白溶解试验、葡萄球茵聚集试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测定等证明菌陈有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抑制NE、5-HT、HIS和At-Ⅱ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其作用方式与硝酸甘油很相似。

5、降血压作用

茵陈水浸液、乙醇、水浸液、挥发油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血

压作用。后者0.4-10mg/kg静脉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全麻或局麻大鼠、猫与兔均有显著降血压效果。此作用不被六烃季胺和阿托品阻断,不被苄胺唑啉所加强,也不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以1/50-1/10静脉注射剂量作椎动脉注射时,降血压强度和全量大致相等,提示其降血压作用可能为中枢性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在位兔心和猫心的收缩力有增强作用。滨蒿内酯有显著的降压和安宁作用。降压作用比甲基多巴强,犬静脉注射l0mg/kg可使血压下降58.6%,持续时间160分钟,在同样剂量下,甲基多巴血压下降12.4%,持续时间120分钟。滨蒿内酯还有利尿作用。

6、抗菌、消炎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煎剂能完全抑制人型结核杆菌的生长。1:100的浓度对人型与牛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茵陈色原酮体外试验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有拮抗作用。茵陈二炔酮具有较高的抗菌作用,尤其对皮肤病原性丝状菌作用强大,表现为杀菌作用,经长时间100℃以上高温处理,其抗菌力仍不减低。在0.25μg/ml浓度下还能完全阻止猩红色毛癣茵的生长繁殖。滨蒿内酯对鼠角叉菜胶引起的浮肿有抗炎作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均显示有镇痛作用。

7、对平滑肌的作用

茵陈煎剂和醇浸剂对离体兔肠略有兴奋作用。水浸剂可抑制犬在位与兔离体肠肌活动。挥发油可降低蛙及兔离体肠的活动与张力。精制浸液对兔未孕及豚鼠产后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未孕豚鼠子宫的兴奋作用可为苯海拉明所拮抗。

8、对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茵陈蒿水煎剂对致癌剂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TA98移码型、TA100碱基置换型突变变回复突变抑制实验表明,茵陈蒿水煎剂对AFB1的致突变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并呈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可能对预防肝癌有意义。

9、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茵陈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茵陈中的咖啡酸具有升高白细胞数目、利胆止血、抗生育等作用。口服茵陈250mg/kg可明显增强移植肿瘤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

10、其他作用

本品及其成分还有抗钩端螺旋体、杀蛔虫、平喘、抑杀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MethA细胞作用。

毒性研究

犬每天口服茵陈精制浸液(相当1g剂量的生药),未见毒性反应,仅有安静、思睡现象。6,7-二甲氧基香豆精给小白鼠1次口服10g/kg,动物多呈静卧状态、呼吸困难,一般在5小时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数致死量为7.246g/kg。

毒性:6,7-二甲氧基香豆素灌胃对小鼠的半数有效量为940mg/kg。

大鼠每日灌胃50%煎剂5ml,连续2周,其食欲和体重与对照组无差异。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497mg/kg,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7246mg/kg。死亡大多发生在服药后4小时内,死前有阵发性惊厥。30-50mg/kg静脉注射,可使部分猫、兔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茵陈二炔酮小鼠急性半数致死量为6.98mg/kg。对羟基苯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g/kg,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2.2g/kg。小鼠腹腔注射茵陈素的生理盐水混悬剂、50%聚乙二醇400混悬剂以及口服1%西黄芪胶混悬剂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62.5±28.0mg/kg;105.0±10.5mg/kg;1373.0±79.0mg/kg。茵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匍伏、思睡、流涎。

茵陈食疗方法

茵陈麦饭

1.茵陈精拣细择,除去黄叶败叶,剪掉根部;

2.用清水淘洗七八遍之后,平摊在竹筐里沥去水分;

3.叶子湿漉漉的时候就开始筛入面粉,不多不少,刚刚能薄薄裹上一层即可;

4.放入食盐、花椒面、葱花搅拌均匀;

5.大火蒸8到10分钟出锅;

6.剁一些蒜苗或榨点蒜汁,淋点芝麻油,最好再掰几段干辣子,油泼之后即可食用。

猜你感兴趣:

1.茵陈的功效和禁忌

2.中药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百合花泡水喝的功效与禁忌

4.生地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5.黄芪泡水喝的禁忌

二、中草药名方:茵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近效方》。

【组成】茵陈12克黄芩6克栀子9克升麻9克大黄9克龙胆草6克枳实6克(炙)柴胡12克

【用法】上八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黄疸。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

【加减】若虚羸,加生地黄30克,栀子加至21克,去大黄。

提醒您:茵陈汤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三、茵陈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茵陈汤 2.1处方 2.2功能主治 2.3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4摘录 3《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3.1方名 3.2组成 3.3主治 3.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4《普济方》卷三六九 4.1方名 4.2组成 4.3主治 4.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5《伤寒全生集》卷二 5.1方名 5.2组成 5.3主治 5.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5.5加减 6《医统》卷十八 6.1方名 6.2组成 6.3主治 6.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7《幼科发挥·附汤方》 7.1方名 7.2组成 7.3主治 7.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8《幼科直言》卷四 8.1方名 8.2组成 8.3主治 8.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9《医学探骊集》卷五 9.1方名 9.2组成 9.3主治 9.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9.5各家论述 10《普济方》卷四十七 10.1方名 10.2组成 10.3主治 10.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1《圣济总录》卷六十 11.1方名 11.2组成 11.3主治 11.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1.5制备方法 12《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12.1方名 12.2组成 12.3主治 12.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3《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13.1方名 13.2组成 13.3主治 13.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3.5制备方法 14《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14.1方名 14.2组成 14.3主治 14.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4.5制备方法 15《外台》卷四引《近效方》 15.1方名 15.2组成 15.3主治 15.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5.5加减 15.6制备方法 16《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6.1方名 16.2组成 16.3主治 16.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6.5制备方法 16.6用药禁忌 17《千金翼》卷十八 17.1方名 17.2组成 17.3主治 17.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8崔氏引史脱方(见《外台》卷四) 18.1方名 18.2组成 18.3主治 18.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8.5制备方法 19《普济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19.1方名 19.2组成 19.3主治 19.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0《普济方》卷一三○引《鲍氏方》 20.1方名 20.2组成 20.3主治 20.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0.5制备方法附: 1古籍中的茵陈汤 1拼音

yīn chén tāng

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茵陈汤

2.1处方

茵陈(去梗.半两)大黄(二钱半)大栀子(五个)

2.2功能主治

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留饮不散,以治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浆,身必发黄,宜茵蔯汤调五苓散利大小便。

2.3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2.4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3.1方名

茵陈汤

3.2组成

茵陈4分,大黄4分,黄芩4分,黄连2分,消石(无,以芒消代之)2分,甘草(炙)2分。

3.3主治

少小发痫,经日不解,诸治不愈,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热。

3.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纳消石烊尽,为3服。

4《普济方》卷三六九 4.1方名

茵陈汤

4.2组成

山茵陈1两,山栀子1两,川大黄半两,芒消半两,寒水石半两,木通半两。

4.3主治

小儿发黄,身如橘色。

4.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8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

5《伤寒全生集》卷二 5.1方名

茵陈汤

5.2组成

茵陈、山栀、滑石、甘草、枳实、黄连。

5.3主治

黄,传经热症。

5.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灯心煎服。

5.5加减

渴,加天花粉、石膏;大便燥实,加大黄。

6《医统》卷十八 6.1方名

茵陈汤

6.2组成

茵陈2钱,栀子仁2钱,赤茯苓1钱半,葶苈1钱半,枳实5分,甘草5分。

6.3主治

疸证发热,大小便涩。

6.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7《幼科发挥·附汤方》 7.1方名

茵陈汤

7.2组成

茵陈、栀子、黄柏。

7.3主治

黄疸。

7.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煎汤服。

8《幼科直言》卷四 8.1方名

茵陈汤

8.2组成

茵陈、柴胡、薄荷、当归、猪苓、陈皮、车前子、白茯苓、甘草梢。

8.3主治

黄疸初起者。

8.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幼孩兼服抱龙丸并六一散。

9《医学探骊集》卷五 9.1方名

茵陈汤

9.2组成

茵陈8钱,栀子4钱,大青叶4钱,炙山甲2钱,延胡索3钱,煅石膏4钱,黄芩3钱,橘红3钱,甘草2钱。

9.3主治

中消。食脯饱餐,转瞬又复思食,多食而又羸瘦者。

9.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宜于初得23个月内,先取上脘、中脘、下脘,太乙针之。留5点钟时乃出针,因勉拟茵陈汤服23剂。水煎,温服。

9.5各家论述

此方以茵陈为君,专能清散内热;以栀子、石膏、黄芩、大青为臣,俱寒凉之品,资助茵陈清散之力;以橘红、甘草为佐,提升胃腑之正气;以山甲、延胡为使,使之引药达病所,搜其结热之根。胃热既减,自无中消之患矣。

10《普济方》卷四十七 10.1方名

茵陈汤

10.2组成

茵陈1分,人参2两,甘草2两,苁蓉2两,黄耆2两,茯苓2两,秦艽2两,厚朴2两,乌喙2两,防风6两,山茱萸3两,松实3两。

10.3主治

风头眩眼暗。

10.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2升半,分5服,强者1日夜尽,羸劣分5服,2日尽。

11《圣济总录》卷六十 11.1方名

茵陈汤

11.2组成

茵陈蒿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葛根(锉)半两,栀子仁半分,栝楼根3分,秦艽(去苗土)1两,升麻1两。

11.3主治

酒疸,心中懊痛,小便黄赤。

11.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11.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12.1方名

茵陈汤

12.2组成

茵陈半两,山栀半两,柴胡半两,黄柏(蜜炙)半两,黄芩半两,升麻半两,龙胆草半两,大黄(炒)1两。

12.3主治

伤寒发黄,目悉黄,小便赤。

12.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空心服。以利为度。

13《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13.1方名

茵陈汤

13.2组成

茵陈8分,升麻8分,黄芩8分,柴胡8分,知母8分,羚羊角屑8分,大黄1钱2分,石膏1钱2分,栀子1钱,芍药6分,瓜蒂7个,蓝叶(切)1升,甘草2分(炙)。

13.3主治

小儿发黄。

13.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1升半,12岁为8服,45岁为4服,量儿大小与之。

13.5制备方法

上切。

14《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14.1方名

茵陈汤

14.2组成

茵陈蒿1两,白藓皮1两。

14.3主治

病人身黄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涎。

14.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14.5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5《外台》卷四引《近效方》 15.1方名

茵陈汤

15.2组成

茵陈4两,黄芩2两,栀子3两,升麻3两,大黄3两,龙胆草2两,枳实2两(炙),柴胡4两。

15.3主治

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谷疸,食则头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发黄。

15.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7合,分温3服。不愈更作,以愈为度,不过34剂愈,隔35日1剂。

15.5加减

若身绝羸,加生地黄1升,栀子加至7两,去大黄。如气力不羸,依前著大黄。

15.6制备方法

上切。

16《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6.1方名

茵陈汤

16.2组成

茵陈4两,大黄3两,黄芩3两,栀子3两。

16.3主治

一切黄。小便黄色及身黄者。

16.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3升,分3服,空腹服之。

16.5制备方法

上切。

16.6用药禁忌

忌羊肉、酒、面、热物。

17《千金翼》卷十八 17.1方名

茵陈汤

17.2组成

茵陈2两,半夏(洗)2两,生姜4两(切),大黄2两半,芍药1两半,白术1两半,栀子(擘)3两,前胡3两,枳实(炙)1两,厚朴(炙)1两,黄芩1两,甘草(炙)1两。

17.3主治

时行黄疸,结热,面目四肢通黄,干呕,大便不通,小便赤黄似柏汁,腹痛心烦。

17.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斗,煮取9升7合,分10服。

18崔氏引史脱方(见《外台》卷四) 18.1方名

茵陈汤

18.2组成

茵陈3两,黄连2两,黄芩3两,栀子14枚,大黄1两(炙),甘草1两(炙),人参1两。

18.3主治

黄疸,身体面目尽黄。

18.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18.5制备方法

上切。

19《普济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19.1方名

茵陈汤

19.2组成

山茵陈3钱,山栀子3钱,秦艽4钱,升麻4钱。

19.3主治

伤寒发汗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食不减,小便赤。

19.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3钱为1服,水煎去滓,食后服。5日减三分之一,10日减三分之二,20日病悉去。

20《普济方》卷一三○引《鲍氏方》 20.1方名

茵陈汤

20.2组成

茵陈1两,淡竹叶、大黄3钱半,栀子5大个,通草2钱。

20.3主治

伤寒78日内,热结,身黄如橙,小便不利,腹胀,并酒伤,瘀热在内,发热,头有汗,身无汗。

20.4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茵陈,次下后药,至1盏,调3味。

20.5制备方法

上为散。

古籍中的茵陈汤《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集》)酒疸,因饮酒过伤而黄,俗名为酒黄,宜干葛煎汤或栀子仁煎汤调五苓散,或生料五苓散加干葛一钱。有...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黄续法

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太阴病]黄

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方见如下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茯苓汤)...

《伤寒论纲目》:[卷十三·太阴经症]发黄

四、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有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的作用,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6、茵陈治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7、茵陈治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8、茵陈治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9、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张仲景茵陈蒿汤)

10、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11、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2、茵陈治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湿疮瘙痒,湿温初起。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茵陈的食用方法:

茵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茵陈用药禁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茵陈附子干姜汤

功效: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用法:上(口父)咀。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来源:《急难重症新方解》

茵陈羹

功效:主治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

组成:茵陈。

用法: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五。

茵陈饮

功效:主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疸湿热闭涩。噎膈反胃。

组成:茵陈3钱,焦栀子3钱,泽泻3钱,青皮3钱,甘草1钱,甘菊花2钱。

用法:水3-4钟,煎2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1服可愈。

附注:六味回阳饮(《证治宝鉴》卷四)。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茵陈干姜饮

功效:健脾胃、利湿退黄的功效。对慢性肝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有一定疗效。

材料:茵陈15克,大枣4个,干姜6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茵陈、大枣、干姜、红糖共同煎煮,吃枣喝汤。

茵陈玉米须茶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

组成: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来源:《食物中药与便方》

茵陈苏叶汤

功效:主治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

组成:紫苏2钱,茵陈2钱。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冲服。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茵陈石膏汤

功效:主治黄汗。

组成:石膏2钱,茵陈1钱,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茵陈绿茶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主治: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见身目俱黄,色鲜黄如橘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阻塞性黄疸,见全身皮肤、巩膜鲜黄,皮肤瘙痒,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腻,脉滑。

组成:茵陈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制法:原方前二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0分钟后,加入绿茶3——4克,再盖闷5分钟,开始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0——15天。

宜忌:黄疸日久,身目黄染颜色晦黯,形寒喜温者忌用。

来源:《药茶治百病》

茵陈散1

功效: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组成:栀子仁30克石膏90克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栝楼1枚(干者)甘草30克(炙微赤,锉)木通30克(锉)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茵陈散2

功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脉微头痛。

组成:香薷散加茵陈。

用法:3根葱白5寸,生姜3片,同煎,热服。

来源:《得效》卷十。

茵陈散3

功效:主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

组成:茵陈3分,犀角屑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仁3分,茯神1两,赤芍3分,生干地黄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青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茵陈散4

功效:主治伤寒4日,头痛,背膊急闷,骨节烦疼,心燥口干。

组成:茵陈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2分,防风2分(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九。

茵陈散5

功效:主治时气瘴疫,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重,不得睡卧。

组成:子芩1两半,秦艽2两(去苗),知母2两,大青1两,赤芍药1两,川芒消2两,土瓜根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茵陈2两,黄连1两半(去须),栀子仁2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新汲水下,不拘时候。须臾便吃白粥饮半大盏,以次吃葱茶1碗。腹中稍觉转动,下利,额上似微润,即以衣盖取汗,汗解便愈。

来源:《圣惠》卷十六。

黄耆茵陈散

功效: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

组成:黄耆1钱2分,赤芍药1钱,茵陈1钱5分,石膏8分,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来源:《杏苑》卷五。

茵陈荷叶茶

功效:清利湿热,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材料:茵陈5g、荷叶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圣济总录》。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328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