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知识(中药基础知识)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招商 时间:2023/11/21 阅读:185 评论:0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解析

中药的基本知识解析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以植物药为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药学”又称为“本草”。下面一起来看看重要的基本知识有哪些吧!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是指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高度概括,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探索归纳出来的,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法治则等学说为指导,根据各种药物的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的用药规律。

1四性

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古代称为“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仅是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凉属阴,而凉次与寒;温热属阳,而温次与热。药物的寒热温凉,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感觉而感知,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如石膏、知母能治疗大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证,便认为他们是寒性药;附子、干姜能治疗畏寒、肢冷、脉迟等里寒证,便认为他们是热性等。可见,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是药物作用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反应。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则多具有温阳、散寒、救逆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此外,还有一种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偏性不明显,寒证、热证均可应用。但实际上仍有微温或微凉的区别,故习惯上仍称为四性。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但是拘于五味入五脏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将淡附属于甘,涩附属于酸,仍称五味。根据各自作用来看,涩味与酸味相似,而淡味与甘味完全不同。故临床实际药味划分为六种。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药材知识(中药基础知识)

甘:即甜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作用。

苦:“能泻、能燥”,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

药物的性、味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将药物的性和味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如麻黄味辛能散,性温能祛寒,故能发散风寒。

3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肌体上下表里作用的不同趋向而言。他对疾病的病机或证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病势趋向有特殊的调节作用。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发散;沉是下沉、渗利。一般来讲,升浮药都能上行向外,促进人体气机上行或达表,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祛风散寒、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则能下行向内,促进人体气机下行或内收,具有清热泻下、潜阳熄风、降逆止呕、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消积导滞等作用。升降沉浮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应用原则是同病位而逆病势。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势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变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不良后果。升降沉浮与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关系,寓于药物的性味之中。凡味辛、甘,性温热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作用;凡味苦、酸、咸、性寒凉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作用。

4归经

归经是指某些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所起的选择性作用,也就是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某几经(脏腑)作用明显,而对其它经(脏腑)则作用较小,或无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

由于发病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肋痛抽搐,心经病变每见心悸失眠等。而根据药物对各脏腑经络病变的特殊疗效,即可确定其归经。如桔梗、杏仁治咳喘胸闷,故归肺经;羚羊角、钩藤能熄风止搐,故归肝经;朱砂、茯苓能安神定悸,故归心经等。有的药物适用范围较广泛,则其归经也较多。如党参既能补脾气,又能补肺气,故归脾肺经;山药既能致脾虚泄泻,又能致肺虚咳喘,还能治肾虚遗精,故归肺脾肾经。

5毒性

古代人们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不尽一致,既将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在所称的毒性,专门用来表示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中药的毒性不容忽视,不可错误地认为中药大都直接来源于天然药材,因而毒性小,安全系数大。自建国后至今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的报道,固然有文献记载大毒、剧毒药物有中毒致死者;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药物,如服用不当,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必须加以重视。中药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炮制或制剂不当;配无不妥;药不对症等。

;

二、中草药的相关知识

药材认识旨在收集全国中药材品种。各药均按名称、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编写,并附以彩色图。内容丰富,资料较准确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进行研究,可供科研和临床的参考。

中药图谱库旨在建立强大的中药图片数据库,包括各种药材的来源及饮片图片,并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材的基本信息及炮制方法!

类别检索: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安神药|开窍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祛风湿|外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

常用方剂阐述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命名、中药方剂药理与分类的有关内容。收载中药方剂常用方,以法统方的原则,按治法分类的方法列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等,各方以方名为纲,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备注为目,论述方剂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的有效方药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内容,文字简洁,论述充分。

抗肿瘤中草药

抗肿瘤验方

疾病食疗方

有人参、大黄、黄芩、黄芪、茯苓、白术、川芎等等。

三、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那么你对中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药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药的释义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平和的药物。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药膳可分为食疗中药和食疗药膳两大类

1、食疗中药。食疗中药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复作用的饮食物,又称为“食用中药”、“食疗本草”或“食物中药”等。这类食疗中药包括谷物、水果、蔬菜、调料、禽兽、水产等类。

2、食疗药膳。药膳是由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和调料配制而成的膳食,总体说来,药膳既可单独由食用中药加工制成,又可以中药材和食品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组方,加工、烹调而成。

中药的疗效

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反观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Ajur veda”(寿命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在医药的发展中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药物学),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Medica”(药物学),阿拉伯医生Avicenna(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著作,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服用中药的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5)中药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药时,常因汤剂苦口难以下咽而加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些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加糖后的药剂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效。

专家介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软,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中药加了糖就会改变苦味汤药的药性而影响疗效。

一些苦味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了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就会失去健胃之效。

四、中药材常识

1.中药基本知识介绍包括什么

中药——又称中草药,是通过特定的加工方式加工炮制后可直接供给药房配剂使用,或可提供给药厂作为制药原料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

成品药的剂型:丸、散、膏、丹、片、药酒等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中药的功效分类和代表性药物:疏散肌表,促使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薄荷引起腹泻,润肠通便——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清解里热——清热药:石膏、栀子、丹皮芳香辟浊,化湿醒脾——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砂仁通利水道,渗除水湿——利水渗湿药:茯苓、车前子祛除风湿之邪——祛风湿药:独活、五加皮温里祛寒——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镇静安神——安神药:朱砂、磁石、牡蛎调理气血——理气(血)药:橘皮、木香、丹参奸运脾胃,促进化——消导药:山楂、鸡内金、麦牙化痰止咳——止咳药:半夏、苏子、贝母补虚扶正——补虚药:人参、党参、鹿茸部分常用中成药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

2.中药常识中哪些药材“先煎哪些药材后下”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 30,再加入其他药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 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

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度才能发挥效用。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等,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人锅。

3.中医药知识

呵呵,不要动不动就啃经典了。看中医古籍不似看文学作品。还需有深厚医学根底。

本人自命不凡,略作点自己的理解:锁阳,功能是:补阴助阳,善补阴血。能补阴血以助阳而治阴血亏虚所致之阳痿、尿血、腰膝酸冷、神经衰弱等。又能补阴血而通大便,用治阴血虚弱所致之便秘(多见于老年人)。

宜忌:1、《本草从新》:1、泄泻,好理解,本是通便,当然不好用于泄泻。2:"阳易举而精不固者"从句子意思看,应该是早泄:阳易举(阳痿是阴痿不举),而精不固:从字面就可知其义。

2、《得配本草》:"火盛便秘"好理解,锁阳性温。“精不固,阳道易举”与前面解释同。

4.中药知识

蝉花不是蝉蜕。蝉花是麦角菌科真菌蝉拟青霉寄生竹蝉若虫后的复合体,是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最早在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就有加工蝉花的记载。宋代唐慎微的《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都有记载功效。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早800年,但天然的蝉花非常稀少,这限制了大量使用。蝉花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肾、改善、睡眠、抗肿瘤、保肝、抗辐射和明目等多重作用,是神奇的古老中药。人工培养的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腺苷0.05%,这与天然冬虫夏草相似,但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没有检出,这比天然冬虫夏草安全。因此,蝉花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同样可以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绵陈也不是陈皮。绵陈是祛湿中药,能利胆、护肝、解毒、抗菌,如《本草正义》说它“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还可治黄疸、湿温、暑湿。陈皮是理气药,能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328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