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的组成及功效(泻黄散有什么)
一、泻黄散有什么
泻黄散是一种中药,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药品名称:泻黄散
别名:泻脾散
主要适用症: 脾胃伏火证
药品类型: 清热剂-清脏腑热
分享
概要
【方名】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藿香叶(21克) 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禁忌】斟酌。
【注意事项】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之弄舌者禁用,阴虚有热者禁用。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附注】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二、泻黄散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别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藿香叶21克,山栀子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制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
【功能主治】泻脾胃伏火。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
【用法用量】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备注】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三、中药泻黄散的标准配方
【方名】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桅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禁忌】斟酌。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附注】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四、泻黄散简介
目录 1拼音 2概述 3《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黄散 3.1泻黄散的别名 3.2处方 3.3制法 3.4功能主治 3.5泻黄散的用法用量 3.6使用注意 3.7备注 3.8泻黄散的临床应用 3.9歌诀 3.10摘录 4《金鉴》卷六十五方之泻黄散 4.1方名 4.2组成 4.3主治 4.4泻黄散的用法用量 4.5制备方法 4.6摘录 5《医统》卷八十八方之泻黄散 5.1方名 5.2泻黄散的别名 5.3组成 5.4主治 5.5泻黄散的用法用量 5.6附注 5.7摘录 6《济生》卷五方之泻黄散 6.1方名 6.2组成 6.3主治 6.4泻黄散的用法用量 6.5制备方法 6.6摘录 7《医方集解》引钱乙方之泻黄散 7.1方名 7.2泻黄散的别名 7.3组成 7.4主治 7.5附注 7.6摘录 8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泻黄散 1拼音
xiè huáng sǎn
2概述泻黄散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藿香6g栀子仁6g石膏9g甘草9g防风12g,具有泻脾胃伏火之功效,主治脾胃伏火证。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因脾热弄舌等。本方是治疗脾火口疮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小儿鹅口疮等属脾胃伏火者。
3《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黄散 3.1泻黄散的别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3.2处方藿香叶21克山栀子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藿香6g栀子仁6g石膏9g甘草9g防风12g[1]
3.3制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
3.4功能主治《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黄散具有泻脾胃伏火之功效。主治因脾经郁热而导致的脾胃伏火病证。症见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舌红脉数,以及因脾热弄舌等[1]。
3.5泻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3.6使用注意阴虚火旺之口疮以及脾虚大便溏泄者不可用。[1]
3.7备注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生津;栀子仁苦寒泻火,导热下行,共为君药。防风辛微温而润,用以升散脾经伏火;藿香芳香醒脾,振复脾胃气机,并助防风升散脾中伏火,为臣药。甘草调中泻火,并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脾胃伏火之功。[1]
3.8泻黄散的临床应用1.本方是治疗脾火口疮的常用方剂。凡临床出现以口疮(口腔溃疡)口臭、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小便短黄,淋涩不通畅者,加白茅根、车前子、赤茯苓以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泻热通腑;口渴甚者,加知母清热生津。[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小儿鹅口疮等属脾胃伏火者。[1]
3.9歌诀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1]
3.10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金鉴》卷六十五方之泻黄散 4.1方名泻黄散
4.2组成石膏(煅)5钱,栀子仁(生)1两,甘草(生)3两,防风(酒拌,微炒香)2两,豨签草(酒蒸,晒干)4两。
4.3主治《金鉴》卷六十五方之泻黄散主治皮翻证。眼皮外翻,状如舌舐唇,因胃经血壅气滞,胞肿睫紧所致者。
4.4泻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壮人2钱,弱人1钱,小儿67分,白滚水送下。
4.5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6摘录《金鉴》卷六十五
5《医统》卷八十八方之泻黄散 5.1方名泻黄散
5.2泻黄散的别名泻黄汤
5.3组成黄连5钱,黄芩5钱,栀子5钱,黄柏5钱,茵陈5钱,茯苓3钱,泽泻3钱。
5.4主治《医统》卷八十八方之泻黄散主治脾热口苦,身体蒸热,皮肤如橘之黄,困倦喜睡。小儿心脾有热,舌不转运,不能吮乳。
5.5泻黄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6附注泻黄汤(《保赤存真》卷十)。《幼幼集成》有灯心十茎。
5.7摘录《医统》卷八十八
6《济生》卷五方之泻黄散 6.1方名泻黄散
6.2组成藿香叶7钱,石膏(煅)半两,缩砂仁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甘草(炙)半两,防风(去芦)4两。
6.3主治《济生》卷五方之泻黄散主治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口干燥,壅滞不食。
6.4泻黄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5制备方法上锉,用蜜、酒炒香,焙为末。
6.6摘录《济生》卷五
7《医方集解》引钱乙方之泻黄散 7.1方名泻黄散
7.2泻黄散的别名泻黄饮子、泻黄饮
7.3组成白芷钱半,防风钱半,升麻钱半,枳壳钱半,黄芩钱半,石斛1钱2分,半夏1钱,甘草7分。
7.4主治《医方集解》引钱乙方之泻黄散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或唇口皴瞤燥裂。
7.5附注泻黄饮子(《济生》卷五)、泻黄饮(《嵩崖尊生》卷六)。
7.6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