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痄腮的症状(痄腮是什么意思)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企业 时间:2023/11/15 阅读:191 评论:0

一、痄腮是怎么引起的

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

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

二、痄腮是什么意思

痄腮,中医病名。是指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历史沿革:

1、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聘”,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

2、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

病因:

痄腮病因感受风温邪毒所致。

诊断依据: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成人痄腮的症状(痄腮是什么意思)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痄腮

三、痄腮的病症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啊

痄腮起初大多很急,没有前驱症状如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治病求本

使用痄腮散直接于腮腺炎患处用药之治法可使药性直达病灶,针对局部病患组织而发挥治疗效果,显效十分迅速。痄腮散精选黄柏、王不留行、黄芩、青黛、夏枯草、蒲公英等多种纯天然名贵中药调配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消肿,扶正抑邪之功效。敷于肌表而药性渗透力强,可快速参与患处气血循环,改善局部病变组织生理机能,彻底治愈腮腺炎之症。而且还能增加免疫力。

四、痄腮怎么治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猪头肥”,多见于儿童,也偶见于成年人。

一般患过此病的人痊愈后,便具免疫力,但也有少数人会再患此玻本病的特点是,患者腮部红肿胀痛,当进食咀嚼时,腮部的酸痛尤其明显。

多发生于冬春季,一般预后良好,但如不及时治疗,也可并发脑膜炎,青少年可并发睾丸炎。

中药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痄腮散是中药散剂,只要辩证正确,及时治疗,及时用药,就可以治愈。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风热外感型和热毒炽盛型两个类型,患者可根据各型的症状特点,辨证治疗。

风热外感型

这种类型与感冒有些相似,症见头痛,发热不高,多在37.5℃~38.5℃之间,有的还可有喷嚏、流涕,腮部肿胀酸痛,进食咀嚼均感腮部有十分难受的酸痛,舌质红,舌苔多呈薄黄,脉多浮数(即轻轻一按即可感到脉搏跳动且跳动很快)。

治疗应清热解毒,透表散结。

可用:薄荷5克(后下),连翘12克,土金银花15克(即本地出产的金银花),玄参12克,夏枯草15克,虎杖12克,荆芥6克,板蓝根25克,牛蒡子9克,黄芩8克,黄柏6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可连服3~4剂。

配合药物外敷,有助于提高疗效。

可用黄柏粉6克,青黛粉4克调匀,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8小时~10小时。

休息3~4小时换药再敷。

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疗效也相当好。

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

热毒炽盛型

除腮部肿大较为明显外,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

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硬结不畅,小便短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数(如按琴弦,且脉搏跳动快)。

治疗时应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

可用:黄芩12克,胡黄连8克,黄柏6克,蒲公英32克,马勃4.5克(布包煎),生蒲黄3.3克(布包煎),夏枯草18克,柴胡6克,玄参12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每天1剂,连服3天。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175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