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的分类(马陆虫有毒吗)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政策 时间:2023/11/14 阅读:220 评论:0

一、马陆的天敌是什么

马陆的天敌主要有鸟类和蚂蚁等昆虫;马陆是生态系统物质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生活于腐败植物上并以其为食,有的也危害植物,少数为掠食性或食腐肉。有时也损害农作物,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

扩展资料

相关常识

1、毒性

虽然无毒颚,马陆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而且人类误食马陆会导致口唇过敏性水肿等。

北美巴拿马山谷里有一种大马陆,全身有175节,加起来共有690只足,可以说是世界上足最多的节肢动物。

2、防疫

马陆喜欢潮湿,容易带来细菌。在它经常出没的地方撒上生石灰后,其潮湿的生长环境就会变干燥,就不会滋生马陆了。也可以用“三唑磷”喷洒,但皮肤过敏的人最好不要使用。

3、蛰伤处理

千足虫不咬人,但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

皮肤中千足虫的毒性分泌物应该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但一定不要用酒精。若皮肤发生反应,局部可敷以皮质类固醇。眼部受伤者需立即淋洗,并应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软膏。

4、马陆与蜈蚣

马陆的分类(马陆虫有毒吗)

有一些市民会误把马陆当成蜈蚣,其实它们是节肢动物中的两个分支。马陆的身体呈圆长形,是由黑色、黄色相间的体节所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每对体节有两对纤细的黑脚。

生态作用

马陆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分解者,马陆摄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据初步估算,马陆对落物的分解量约占该地区年平均凋落物量的21%,马陆对同一种、不同腐解程度的叶片摄食量不同,对半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大于对未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马陆的摄食效率不同,其同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粪便排泄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林型下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

通常,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在土壤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马陆的个体数量季节变化明显,以夏末最多,冬末最少。

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重要的分解者,马陆是土壤动物中的常见类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残体为食,是生态系统物质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

对大型土壤动物的饲养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对马陆所作的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通过对马陆的生态分布、摄食量等的研究,探讨并揭示该类群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分解过程中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陆

二、马陆是什么

马陆(millipede),也叫千足虫。马陆隶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国内各地均有发生,除草坪外受害植物还包括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蕨、海棠、吊钟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马陆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倍足纲(Diplopoda)动物。世界性分布。倍足纲与其他数纲动物常合称多足类。马陆约10,000种,生活於腐败植物上并以其为食,有的也为害植物,少数为掠食性或食腐肉。特徵为体节两两愈合(双体节),除头节无足,头节後的3个体节每节有足一对外,其他体节每节有足2对,足的总数可多至200对。除头4节外,每对双体节含2对内部器官︰2对神经节及2对心动脉。头节含触角、单眼及大、小腭各一对。体节数各异,从11节至100多节,体长2�6�5280公釐(0.08�6�511吋)。除一个目外,所有马陆有钙质背板。自卫时马陆并不咬噬,多将身体蜷曲,头卷在里面,外骨骼在外侧。许多种可具侧腺,用分泌一种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气以防御敌害。倍足纲包括常见於许多花园的种类,如土马陆(Julusterrestris,有时作Iulusterrestris)其体长为25公釐(1吋),原产於欧洲,已引进北美;体光滑的种俗称切根虫(wireworm)。有的马陆无眼,颜色鲜明,如25公釐长的温室马陆(Oxidusgracilis)。最醒目的常见种之一为美国东南森林中的美洲山蛩(Narceusamericanus),长10公分(4吋),有黑、红两色。生物学特性马陆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白天潜伏,晚间活动危害。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马陆的卵产于草坪土表,卵成堆产,卵外有一层透明粘性物质,每头可产卵300粒左右。在适宜温度下,卵经20天左右孵化为幼体,数月后成熟。马陆1年繁殖1次,寿命可达1年以上。马陆(maln)(Prospirobolus)无脊椎动物,多足纲,倍足亚纲,山蛩虫科。身体分头和躯干土马陆(Julusterrestris)两部分。躯干部能区分出短的胸部前4节和长的腹部。体长圆而稍扁,由25~100多体节组成。长约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头部有触角1对,大颚1对,小颚1对。眼为聚眼。躯干近20节,第1节与头部愈合,第2~4节各有1对步足和1对气孔,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足和2对气孔。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各有臭腺孔1对。从发生看,成倍的步足和气孔,是由于2个体节愈合的结果。昼伏夜出,多栖息潮湿耕地、或枯枝落叶堆、瓦砾、石堆下,行动缓慢,常成群游行。生殖孔1对,在第2对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农作物。当受惊动时,身体常卷曲成盘状。我国各地多有分布。

三、马陆是昆虫吗

马陆不是昆虫,不属于昆虫类。

马陆也叫千足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倍足纲,分属在毛马陆目、蟠马陆目、绩马陆目、带马陆目、姬马陆目等,在世界上约10000种。是世界上脚最多的动物。

马陆躯干有10多节到数十节,第1节与头部愈合,第2~4节各有1对步足,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足和2对气孔。

而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也就是说,只要足的数目不是六足(三对),就不属于昆虫。例如,蜘蛛有四对足,也不是昆虫。

马陆

四、马陆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中医大辞典》·马陆 3.1马陆的别名 3.2来源及产地 3.3性味 3.4功能主治 3.5使用注意 4《*辞典》·马陆 4.1出处 4.2拼音名 4.3马陆的别名 4.4来源 4.5原形态 4.6生境分布 4.7炮制 4.8性味 4.9功能主治 4.10马陆的用法用量 4.11注意 4.12附方 4.13摘录 5参考资料附: 1用到中药马陆的方剂 2用到中药马陆的中成药 3古籍中的马陆 1拼音

mǎ lù

2英文参考

diplopod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中医大辞典》·马陆

马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

3.1马陆的别名

千脚虫、大草鞋虫[1]

3.2来源及产地

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 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1]

3.3性味

辛,温,有毒[1]。

3.4功能主治

破积,解毒[1]。

1.治症瘕,痞结。拌糠炒黄,去头足。煎服:3~9g。[1]

2.治痈肿,恶疮。熬膏涂,捣敷或研末撒。[1]

3.5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1]。

4《*辞典》·马陆 4.1出处

《本经》

4.2拼音名

Mǎ Lù

4.3马陆的别名

蛟(《庄子》),百足(《本经》),马蚿、蛆蟝、马蚰(《方言》),马蠲(《说文》),秦渠(《淮南子》高诱注),飞蚿虫(李当之《药录》),马轴(《吴普本草》),蚐(《尔雅》郭璞注),千足(《雷公炮炙论》),刀环虫(《唐本草》),百节虫(《圣惠方》),蛩(《纲目》),千脚虫(《分类草药性》),篦子虫、锅耳朵(《贵州民间方药集》),大草鞋虫(《四川中药志》),百脚陆(《泉州本草》)。

4.4来源

为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或其它马陆类动物的全虫。

4.5原形态

体长圆形,表面光滑。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64个。头部两侧有许多单眼,集合成2团,形似复眼。触角1对,有毛,长约5毫米。口器包括大小颚各1对,小颚愈合成为颚唇。体背面黑褐色,后缘淡褐色,前缘盖住部分淡黄色。颈板半圆形,深褐色。第2~4节为胸部,每节各有步肢1对;第5节以下为腹部,除末节外,每节有步肢2对。雄虫在第7节上的步肢变为生殖肢。自第6背板后各体节的两侧,有臭腺孔。幼虫环节少,足仅3对,每脱皮1次,则体节和足陆续增加。

4.6生境分布

多栖于阴湿地区,食草根及腐败的植物,触之则蜷缩不动,并放出恶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4.7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马陆),收得后,糠头炒,令糠头焦黑,取马陆出,用竹刀刮足去头了,研成末用之。"

4.8性味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毒。"

4.9功能主治

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毒疮。

①《本经》:"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瘪肉恶疮,白秃。"

②《别录》:"疗寒热痞结,胁下满。"

③《纲目》:"辟邪疟。"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痒疮,敷鱼口痈毒。"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风,去风湿。"

4.10马陆的用法用量

外用:熬膏、研末或捣敷。

4.11注意

有毒,内服宜慎。

4.12附方

①治鼻息肉:马陆醋炙研末,棉花蘸塞鼻孔中。(《泉州本草》)

②治蛾子:马陆、鲜赤葛。共捣烂,敷颈部。(《四川中药志》)

③治一切疮毒:马陆、滚山珠、癞疙宝、乌梢蛇、壁虎、蜈蚣。共以桐油熬膏,外贴。(《四川中药志》)

4.13摘录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17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