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区别(十五络脉)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新闻 时间:2023/11/13 阅读:261 评论:0

一、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的分支络脉由于由络穴分出,故均以络穴命名。

由络穴分出后分上下两支:一支向下走向与本经脉阴阳表里相合的经脉,而达四肢末端,加强了阴阳经脉表里相合的关系,

另一支向上走在本经脉循行部位的浅层,可到达头面部,也可进入胸腹腔走在脏腑之间。

任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之前面胸腹部而下行;督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后面腰背部而上行,直达足太阳经头项部;脾经之大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侧面胁肋部。

这样全身的浮络、孙络皆归属于十五络脉,将气血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既起到了网络周身、联系内外左右前后的作用,又可完成滋润荣养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故《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说明皮肤系统中充满了浮络及孙络。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一络联双经,故有“一络治两脉”的说法。络穴又常和原穴、合穴等相配方进行针刺治疗。另外,皮肤针(包括梅花针、七星针)不仅作用于皮部,同时也作用于络脉。拔罐、刮痧、刺络出血等疗法同样也作用于络脉。

二、手少阴络脉的十五络脉名称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的分支络脉由于由络穴分出,故均以络穴命名。

1、手太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列缺。

2、手少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通里。

3、手厥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又称手心主络脉。名曰内关。

4、手太阳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支正。

5、手阳明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偏历。

6、手少阳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外关。

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区别(十五络脉)

7、足太阳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飞扬。

8、足少阳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光明。

9、足阳明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丰隆。

10、足太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公孙。

11、足少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大钟。

12、足厥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名曰蠡沟。

13、任脉之络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尾翳。

14、督脉之络十五络脉之一,名曰长强。

15、脾之大络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大包。

三、人体十五络脉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络脉是联络经脉支脉。十二经的络脉从该相关正经的络穴分出后,皆走向互为表里的经脉,即阳经的络脉别走于互为表里的阴经,阴经的络脉别走于互为表里的阳经,从而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十二经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其中任脉之络从上腹部分出后下行腹部以沟通腹部诸阴经的经气,督脉从骶尻部分出后上行后背及头部,以沟通背、头部诸阳经之气。脾之大络则横行散于胸胁之间。全身络脉中,十五络较大,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之为“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分布:

十五别络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

其具体的分布部位如下:

1.手太阴之别络

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部。

2.手少阴之别络

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系舌本,连属目系。

3.手厥阴之别络

从内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浅出于两筋之间,沿着本经上行,维系心包,络心系。

4.手太阳之别络

从支正穴处分出,在腕后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网络肩髃部。

5.手阳明之别络

从偏历穴处分出,在腕后三寸处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牙齿;其支脉进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6.手少阳之别络

从外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绕行于臂膊外侧,进入胸中,与手厥阴经会合。

7.足太阳之别络

从飞阳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七寸处,走向足少阴经。

8.足少阳之别络

从光明穴处分中,在外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9.足阳明之别络

从丰隆穴处分出,在外踝上八寸处,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

10.足太阴之别络

从公孙穴处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一寸处,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11.足少阴之别络

从大钟穴处分出,在内踝后绕过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12.足厥阴之别络

从蠡沟穴处分出,在内踝五寸处,走向足少阳经;其支脉经过胫骨,上行到睾丸部,结聚在阴茎处。

13.任脉之别络

从鸠尾穴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于腹部。

14.督脉之别络

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

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

四、十五络脉歌诀

十五络脉歌诀如下:

1、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数,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2、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记,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名屏翳,脾之大络是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人身有十五络脉,络脉和络穴同名,但概念不同。手太阴络脉(穴)名列缺,手少阴络脉(穴)名通里,手厥阴络脉(穴)名内关,手太阳络脉(穴)名支正,手阳明络脉(穴)名偏历,手少阳络脉(穴)名外关,足太阳络脉(穴)名飞扬,足阳明络脉(穴)名丰隆。

足少阳络脉(穴)名光明,足太阴络脉(穴)名公孙,足少阴络脉(穴)名大钟,足厥阴络脉(穴)名蠡沟,督脉络脉(穴)名长强,任脉络脉(穴)名尾翳(又名鸠尾),脾还有一大络名大包。这十五络脉(穴)应仔细牢记。

十五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络脉对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属系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通过络脉的双重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关系。

十五络脉为大络,具有统属全身浮络、血络、孙络的作用,从而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十二经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络脉脉气的汇聚点和枢纽;任脉之络,有统属腹部诸阴经络脉的作用;督脉之络有统属头背部诸阳经络脉的作用。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142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