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加环素引起的呕吐的处理(替加环素)

安心医药 by:安心医药 分类:医药政策 时间:2023/11/13 阅读:269 评论:0

一、注射用替加环素的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替加环素为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其通过与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进入核糖体A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这阻止了肽链因合并氨基酸残基而延长。替加环素含有一个甘氨酰氨基,取代于米诺环素的9位。此取代形式未见于任何天然或半合成四环素类化合物,从而赋予替加环素独特的微生物学特性。替加环素不受四环素类两大耐药机制(核糖体保护和外排机制)的影响。相应地,体外和体内试验证实替加环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尚未发现替加环素与其他抗生素存在交叉耐药。替加环素不受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靶位修饰、大环内酯类外排泵或酶靶位改变(如旋转酶/拓扑异构酶)等耐药机制的影响。体外研究未证实替加环素与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存在拮抗作用。总体上说,替加环素为抑菌剂。无论体外试验或[适应症]所描述的临床感染研究均显示替加环素对下列细菌的大多数菌株具有抗菌活性:需氧及兼性需氧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仅限万古霉素敏感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菌株)无乳链球菌咽颊炎链球菌族(包括咽颊炎链球菌、中间链球菌和星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需氧及兼性需氧革兰阴性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厌氧菌脆弱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单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微小消化链球菌体外研究资料证实替加环素对下列细菌具有抗菌活性,但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这些细菌中至少90%菌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s)低于或等于替加环素的敏感临界浓度。然而替加环素治疗这些细菌所致临床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被足够的对照良好的临床试验所证实。需氧和兼性需氧革兰阳性菌鸟肠球菌酪黄肠球菌粪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屎肠球菌(万古霉素敏感和耐药菌株)鸡鹑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菌株)溶血葡萄球菌需氧和兼性需氧革兰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克氏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多杀巴斯德菌粘质沙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厌氧菌吉氏拟杆菌卵性拟杆菌消化链球菌属紫单胞菌属普雷沃菌属其他细菌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药敏试验方法在可能时,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应该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医院获得性及社区获得性病原菌的药敏概况的定期报告,此报告应当是当地医院及执业地区所用抗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的总结。这些报告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菌药物。稀释法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s)的测定采用定量法。这些MICs可用于估计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敏感性。MICs应采用基于稀释法(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或微量稀释法)的标准化操作或等量采用标准化接种物及替加环素浓度来确定。对于使用肉汤稀释法监测需氧菌,MICs须在新鲜配制(12小时内)的测试介质中进行。MICs值应该根据表5所提供的标准进行判读。扩散法需要测量抑菌圈直径的定量法也可用于重复估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其标准操作需要采用标准化接种物浓度。此操作使用15μg替加环素浸渍纸片以检测微生物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结果判读包括纸片扩散法所测直径与替加环素MIC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室提供的关于使用15μg替加环素纸片进行的标准单纸片药敏试验结果应该根据表5进行判读。厌氧技术由于肉汤稀释法的质控参数尚未确立,替加环素厌氧药敏试验应该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报告为“敏感”则提示,如果抗菌化合物达到通常可以达到的浓度,那么病原菌很可能被抑制。报告为“中间”则提示结果可疑,如果微生物对替代药物、临床可得药物不够敏感,那么应该重复检测。此分类意味着在药物生理性浓集的身体部位或在可以高剂量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此类药物具有临床适用性。此分类也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以免因细小的未能控制的技术因素导致判读时出现大的偏差。报告为“耐药”则提示,即使抗菌化合物达到通常可以达到的浓度也不足以抑制病原菌,此时应该选用其他治疗药物。质量控制与其他药敏试验技术相似,为了控制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的技术层次,需要采用实验室对照菌株。标准替加环素粉末应能提供表6所示的MIC值。采用15μg替加环素纸片的扩散技术应该达到表6所示的标准。毒理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在2周研究中,以AUC计算,分别给予大鼠和狗8倍和10倍于人每日剂量的替加环素暴露量时,可出现与骨髓抑制相关的红细胞、网状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在2周的给药之后,这些改变呈可逆性。给予大鼠替加环素之后未观察到光敏感性证据。遗传毒性:在一组测试(包括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体外染色体畸变检测、CHO细胞(HGRPT基因座)体外正向突变检测、小鼠淋巴瘤细胞体外正向突变检测以及体内小鼠微核检测)中,均未发现替加环素具有致突变作用。生殖毒性:按照AUC计算,替加环素的暴露剂量即便达到人类每日剂量的5倍也不影响大鼠的交配或生育力,对雌性大鼠的卵巢或动情周期也无药物相关性影响。致癌性:未进行动物终生研究以评价替加环素的致癌性。其他: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大量静脉内给予替加环素与组胺反应有关。

二、注射用替加环素说明书

注射用替加环素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是一个注射剂。下面是我整理的注射用替加环素说明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射用替加环素商品介绍

通用名:注射用替加环素

生产厂家:美国惠氏

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10424

药品规格:50mg*10支/盒

药品价格:¥0元

注射用替加环素说明书

【商品名】泰阁

【通用名】注射用替加环素

【英文名】Tygacil

【成份】主要成分:替加环素。

辅料为:乳糖一水合物、盐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性状】替加环素为橙色冻干块状物或粉末。

【适应症】

替加环素适用于18岁以上患者在下列情况下由特定细菌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

复杂性腹腔内感染: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仅限于万古霉素敏感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菌株和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咽峡炎链球菌族(包括咽峡炎链球菌、中间链球菌和星座链球菌)、脆弱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单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微小消化链球菌等所致者。

为了分离、鉴定病原菌并明确其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应该留取合适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在尚未获知这些试验结果之前,可采用替加环素作为经验性单药治疗。

为了减少耐药细菌的出现并维持替加环素及其他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替加环素应该仅用于治疗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所致的感染。一旦获知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应该据之选择或调整抗菌药物治疗。缺乏此类资料时,可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和敏感性模式选用经验性治疗药物。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推荐的给药方案为首剂100mg,然后,每12小时50mg。替加环素的静脉滴注时间应该每12小时给药1次,每次约30-60min。

替加环素用于治疗复杂性腹腔内感染的推荐疗程为5-14天。治疗疗程应该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部位、患者的临床和细菌学进展情况而定。

轻至中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分级A和B级)患者无需调整剂量。根据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Childpugh分级C级)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替加环素的剂量应调整为100mg,然后每12小时25mg。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Childpugh分级C级)应谨慎用药并监测治疗反应。

肾功能损害或接受血液透析患者无需对替加环素进行剂量调整。

【药物过量】

替加环素过量尚无特殊治疗措施。单剂量静脉给予健康志愿者替加环素300mg(60min以上)可导致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增加。

在小鼠中进行的单剂量静脉给药毒性研究结果显示,雄性小鼠的估计半数致死量(LD50)为124mg/kg,雌性小鼠的LD50为98mg/kg。两种性别大鼠的LD50均为106mg/kg。血液透析不能显著清除替加环素。

【禁忌】注射用替加环素禁用于已知对替加环素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

【不良反应】

治疗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通常发生于治疗的第1-2天。大多数与替加环素和对照药物相关的恶心及呕吐的严重程度为轻至中度。替加环素治疗组患者恶心的发生率为26%(轻度占17%,中度占8%,重度占1%),呕吐的发生率为18%(轻度占11%,中度占6%,重度占1%)。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患者中,替加环素治疗组和万古霉素/氨曲南治疗组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35%和9%,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4%。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患者中,替加环素治疗组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组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21%,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5%。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患者中,替加环素治疗组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组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4%和8%,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6%和6%。

替加环素治疗组与中止治疗相关的常见原因为恶心(1%)和呕吐(1%)。对照组与中止治疗相关的常见不良事件为恶心(<1%)。

【注意事项】

肠穿孔:当考虑单用替加环素治疗临床明显可见的肠穿孔继发的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时,应该谨慎。在cIAI临床研究中(n=1642例),6名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和2名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的患者出现肠穿孔,并发生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6名接受替加环素的患者ApACHEII评分(中位数=13)较2名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患者(ApACHEII评分为4和6)高。由于两治疗组间基线ApACHEII评分存在差异,且总体病例数少,此结果与治疗的关系尚未确证。

四环素类药物效应:替加环素在结构上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相似,可能存在相似的不良反应。此类不良反应包括:光敏感性、假性脑瘤、胰腺炎以及抑制蛋白合成作用(后者导致BUN升高、氮质血症、酸中毒和高磷酸盐血症)。和四环素类药物一样,替加环素使用中报道有胰腺炎的发生。

二重感染:与其他抗生素类制剂相似,替加环素的使用可导致不敏感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包括真菌。治疗期间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二重感染,则应该采取适当措施。

耐药菌的发展:在未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情况下,处方替加环素不仅不会使患者获益,还会增加耐药菌出现的危险性。

【儿童用药】

18岁以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患者。

【老年患者用药】

在III期临床试验共2514名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中,65岁及以上共664名,75岁及以上共288名。这些老年患者在总体安全性或疗效上与年轻患者相比无意料之外的差异,但不能除外一些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事件。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未有在妊娠妇女中进行关于替加环素的、足够的、对照良好的研究。替加环素只有在对胎儿的潜在利益超过潜在风险时才可考虑在妊娠期间使用。

哺乳期妇女:尚不清楚替加环素是否经人乳分泌。因为许多药物经人乳分泌,所以替加环素应用于乳母时应谨慎。

【药物相互作用】

替加环素能使地高辛的Cmax轻度降低13%,但对地高辛的AUC或清除率并无影响。另外,地高辛不影响替加环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因此,替加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两者均无需调整剂量。

替加环素引起的呕吐的处理(替加环素)

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替加环素(首剂100mg,然后每12小时50mg)和华法令(单剂量25mg)可导致R-华法令和S-华法令的清除率分别减少40%和23%,Cmax分别升高38%和43%,AUC分别增加68%和29%。替加环素未显著改变华法令对INR的影响。另外,华法令未对替加环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造成影响。然而,替加环素与华法令合并用药应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或其他合适的抗凝试验。

人肝微粒体体外研究结果提示,替加环素不抑制下列6种细胞色素p450(CYp)亚型所介导的代谢过程:1A2、2C8、2C9、2C19、2D6和3A4。因此预期替加环素不会改变需经上述代谢酶代谢的药物的代谢过程。另外,因为替加环素的代谢并不广泛,预期那些抑制或诱导这些CYp450亚型活性的药物不会影响替加环素的清除率。

抗生素与口服避孕药同时使用可导致口服避孕药作用降低。

【FDA妊娠分级】

D级:有明确证据显示,药物对人类胎儿有危害性,但尽管如此,孕妇用药后绝对有益(例如用该药物来挽救孕妇的生命,或治疗用其他较安全的药物无效的严重疾病)。

【用药须知】

应该告知患者,包括替加环素在内的抗菌药物应该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当采用替加环素治疗细菌感染时,应该告知患者,尽管疗程早期通常可感觉病情好转,但药物应该继续使用。

遗漏给药或未完成全部治疗过程可导致:(1)降低及时治疗的有效性;(2)增加细菌出现耐药的可能性,使得将来不能应用替加环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腹泻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常见问题,通常在停用抗生素后中止。有时在开始接受抗生素治疗后,甚至在后一剂抗生素后的2个月或数月,患者会有水样便和血便(有或没有胃痛和发热)。如果发生,患者应该尽快告知医生。

【药理作用】

替加环素为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其通过与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进入核糖体A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这阻止了肽链因合并氨基酸残基而延长。

替加环素含有一个甘氨酰氨基,取代于米诺环素的9位。此取代形式未见于任何天然或半合成四环素类化合物,从而赋予替加环素独特的微生物学特性。

替加环素不受四环素类两大耐药机制(核糖体保护和外排机制)的影响。相应地,体外和体内试验证实替加环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尚未发现替加环素与其他抗生素存在交叉耐药。

替加环素不受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靶位修饰、大环内酯类外排泵或酶靶位改变(如旋转酶/拓扑异构酶)等耐药机制的影响。体外研究未证实替加环素与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存在拮抗作用。总体上说,替加环素为抑菌剂。

【毒理研究】

重复给药毒性:在2周研究中,以AUC计算,分别给予大鼠和狗8倍和10倍于人每日剂量的替加环素暴露量时,可出现与骨髓抑制相关的红细胞、网状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在2周的给药之后,这些改变呈可逆性。

给予大鼠替加环素之后未观察到光敏感性证据。

遗传毒性:在一组测试(包括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体外染色体畸变检测、CHO细胞(HGRpT基因座)体外正向突变检测、小鼠淋巴瘤细胞体外正向突变检测以及体内小鼠微核检测)中,均未发现替加环素具有致突变作用。

生殖毒性:按照AUC计算,替加环素的暴露剂量即便达到人类每日剂量的5倍也不影响大鼠的交配或生育力,对雌性大鼠的卵巢或动情周期也无药物相关性影响。

致癌性:未进行动物终生研究以评价替加环素的致癌性。

其他: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大量静脉内给予替加环素与组胺反应有关。

【药代动力学】

分布:根据临床研究(0.1-1.0ug/mL)观察,替加环素的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范围大约为71-89%。替加环素的稳态分布容积平均500-700L(7-9L/kg),提示替加环素组织分布广泛,其分布超过其血浆容积。

代谢:替加环素的代谢并不广泛。应用人肝微粒体、肝脏切片和肝细胞进行替加环素体外研究,结果仅产生痕量代谢产物。在接受14C-替加环素的男性健康志愿者中,替加环素是尿液和粪便中发现的主要14C标记物质,但也可见葡萄糖醛酸苷、N-乙酰代谢产物和替加环素异构体(每种成份均未超过给药剂量的10%)。

排泄:14C-替加环素给药后粪便和尿液中放射活性的总回收率结果提示,替加环素给药剂量的59%通过胆道/粪便排泄消除,33%经尿液排泄。总剂量的22%以替加环素原型经尿液排泄。总之,替加环素排泄的主要途径为替加环素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胆汁分泌。葡萄苷酸化和替加环素原型的肾脏排泄为次要途径。

【贮藏】

配制之前,替加环素应该贮藏于20-25°C,允许偏差为15-30°C。替加环素复溶后可在室温下贮藏达24小时(若复溶后在室温下以输液瓶或静脉输液袋贮藏瓶,则可达6小时)。

相应地替加环素复溶后应立即与0.9%氯化钠注射液(USp)或5%葡萄糖注射液(USp)混合后在2-8°C冷藏条件下可贮藏48小时。替加环素复溶后应立即用静脉输液转移并稀释,以供静脉输注。

【有效期】24个月。

【规格】50mg*10支/盒

【批准文号】注册证号 H20110424

【生产厂家】美国Wyeth parenterals Division of Wyeth Holdings Corporation

注射用替加环素使用常见问题

注射用替加环素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是一个注射剂。注射用替加环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不仅有显著的疗效,且对人体的副作用少。那么,注射用替加环素有杀菌作用吗?

注射用替加环素是有杀菌作用的。注射用替加环素的作用机制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相似,都是通过与细菌30S核糖体结合,阻止转移RNA的进入,使得氨基酸无法结合成肽链,最终起到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限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但注射用替加环素与核糖体的结合能力是其它四环素类药物的5倍。说明注射用替加环素抗细菌耐药性的能力优于其它四环素类药物。

注射用替加环素的抗菌谱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体外实验和临床试验显示,替加环素对部分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如弗氏枸橼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产酸克雷伯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氏不动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克氏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出血败血性巴斯德菌、粘质沙雷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注射用替加环素耐药。

注射用替加环素在临床上适用于18岁以上患者由特定细菌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如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复杂性腹腔内感染。注射用替加环素给药后有22%以原形物经尿液排泄,其平均消除半衰期范围为27小时(单剂量100mg)~42小时(多剂量)。

三、替加环素的药理优势

替加环素是第一个被批准的新型静脉注射用甘氨酰四环素类抗生素,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用于治疗由革兰阴性或阳性病原体、厌氧性生物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导致的clA1,DSSSI,替加环素向医生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在治疗初期当病因尚未明了时供选择的广抗生素,并且不需根据肾功能受损情况调整剂量,使用方便,每12小时服用一次即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29.5%)和呕吐(9.7%)。其抗菌机制是通过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核糖体A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LAU YJ等人对替加环素和其他的抗菌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做了比较,结果对从台湾各医院病人中分离得到的300个分离菌群,其中194个肺炎链球菌,60个流感嗜血杆菌,46个卡他莫拉菌。0.5mg/L的替加环素对这些分离菌种全部有抑制作用。72%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69%中度不敏感,3%具有耐药性),96%对阿齐霉素不敏感。在178个不敏感菌种中,53个(30%)具有M亚型,70%具有cMLSB亚型。厄他培南、泰利霉素、莫西沙星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不敏感的百分比分别是3%, 2%, 1%,和57%。36%的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不敏感,其中31个具有β-内酰氨酶。同时发现8.3%的分离菌群具有β-内酰氨酶阴性,但氨苄西林耐药。所有的流感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敏感,但40%对克拉霉素不敏感。98%的卡他莫拉菌具有β-内酰氨酶。

四、注射用替加环素的注意事项

1.警告全因死亡率III期和Ⅳ期临床研究发现,与对照药组相比,替加环素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升高。在全部13个设有对照组的III期和Ⅳ期临床研究中,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4.0%(150/3788),对照组的死亡率为3.0%(110/3646)。在对这些研究的汇合分析中,基于按研究权重分层的随机效应模型,替加环素和对照药物之间校正后的全因死亡率风险差异为0.6%(95% CI 0.1, 1.2)。导致这种升高的原因不明。选择治疗药物时应考虑到这种全因死亡率的升高(见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包括替加环素)都曾报道有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并且可危及生命。替加环素在结构上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相似,因此,四环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应慎用替加环素。肝脏效应在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中,可观察到总胆红素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及转氨酶类升高的情况。有发生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和肝衰竭的个案报道。其中的一些患者同时服用了多种药物。应监测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肝功能检查异常的患者,防止肝功能继续恶化并评价替加环素治疗的风险和利益。这些不良事件可能在停药后发生。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时出现死亡率不平衡及低治愈率一项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研究未能证明替加环素的有效性。该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配进入替加环素组(首剂100mg,然后每12小时50mg)或对照药组。此外,患者被允许接受特定的辅助疗法。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亚组与对照药组相比,治愈率较低(临床可评价人群47.9%比70.1%)而死亡率较高(25/131 [19.1%]比15/122 [12.3%])。特别是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基线有菌血症的患者接受替加环素治疗后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8(50.0%)及1/13(7.7%)。胰腺炎已有与替加环素给药相关的急性胰腺炎,包括致死性病例的报道。对服用替加环素并出现提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指征或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的患者需考虑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在无已知胰腺炎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已有相关病例报导。患者通常在停用替加环素后症状改善。对怀疑出现胰腺炎的患者应考虑停止替加环素治疗。怀孕期使用妊娠妇女应用本品时可导致胎儿受到伤害。如果患者在应用替加环素期间妊娠,应该告知患者其对胎儿的潜在危害。动物研究结果提示,替加环素可透过胎盘在胎儿组织中被发现。替加环素可致胎鼠和胎兔体重减轻(合并相应的骨化延迟)、家兔死胎。牙齿发育在牙齿发育期间(妊娠后半期、婴儿期以及8岁以下儿童期)使用本品可导致牙齿永久性变色(黄色-灰色-棕色)。大鼠研究结果显示替加环素可致骨骼变色。因此,在牙齿发育期间,除非其它药物无效或禁忌使用,否则不应使用本品。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几乎所有的抗生素使用中均有发生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报道,包括替加环素。严重程度从轻度腹泻到危及生命的结肠炎。抗生素治疗会改变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艰难梭菌的过度繁殖。艰难梭菌产生毒素A和B,这些毒素导致了CDAD的发生发展。艰难梭菌高产毒菌株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用抗生素治疗这些感染常常难以治愈,故可能需要接受结肠切除术。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发生腹泻的患者,应该考虑有CDAD的可能。因有报道CDAD发生在抗生素使用后两个多月,故应仔细了解病史。如果怀疑或确证是CDAD,正在使用的但不能直接抑制艰难梭菌的抗生素要停用。根据临床指征,适当地补充液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使用抗生素治疗艰难梭菌并且进行外科评估。2.一般注意事项肠穿孔当考虑单用本品治疗临床明显可见的肠穿孔继发的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时,应该谨慎。在cIAI临床研究中(n=1642),6名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和2名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的患者出现肠穿孔,并发生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6名接受替加环素的患者APACHE II评分(中位数=13)较2名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患者(APACHE II评分为4和6)高。由于两治疗组间基线APACHE II评分存在差异,且总体病例数少,此结果与治疗的关系尚未确证。四环素类药物效应替加环素在结构上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相似,可能存在相似的不良反应。此类不良反应包括:光敏感性、假性脑瘤、胰腺炎以及抑制蛋白合成作用(后者导致BUN升高、氮质血症、酸中毒和高磷酸盐血症)。和四环素类药物一样,替加环素使用中报道有胰腺炎的发生。二重感染与其他抗生素类制剂相似,本品的使用可导致不敏感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包括真菌。治疗期间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二重感染,则应该采取适当措施。耐药菌的发展在未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情况下,处方本品不仅不会使患者获益,还会增加耐药菌出现的危险性。3.患者须知应该告知患者,包括本品在内的抗菌药物应该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当采用本品治疗细菌感染时,应该告知患者,尽管疗程早期通常可感觉病情好转,但药物应该继续使用。遗漏给药或未完成全部治疗过程可导致:(1)降低及时治疗的有效性;(2)增加细菌出现耐药的可能性,使得将来不能应用本品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腹泻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常见问题,通常在停用抗生素后中止。有时在开始接受抗生素治疗后,甚至在最后一剂抗生素后的两个月或数月,患者会有水样便和血便(有或没有胃痉挛和发热)。如果发生,患者应该尽快告知医生。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edou.net/137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