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首选治疗药物(布鲁氏杆菌病)
一、布氏杆菌病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疾病别名 4疾病分类 5疾病概述 6疾病描述 7症状体征 8疾病病因 9病理生理 10诊断检查 11治疗方案 12预后及预防 13特别提示附: 1治疗布氏杆菌病的中成药 2布氏杆菌病相关药物 1拼音
bù shì gǎn jun1 bìng
2英文参考brucellosis
3疾病别名波浪热,马尔他热
4疾病分类感染科
5疾病概述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尔他热或波状热。牛、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潜伏期1~3周,临床特点是缓慢起病,长期发热、多汗、虚弱、全身痛和关节痛,急性期症状多在3~6月内消退。慢性布氏杆菌病尤为牛型病例,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误诊为神经衰弱。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和毒素繁殖成为原发病灶。当大量病原菌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流则成为菌血症。本病所累及的组织器官很广泛,但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等常见。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100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治疗首选四环素或联合应用链霉素,疗程3周,复发病例可重复疗程。预防和控制家畜布氏杆菌病是预防人患此病的关键。
布氏杆菌
6疾病描述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
7症状体征(一)急性期: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
1、发热:热型不一,以不规则多见,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不同菌种感染,热型不同。羊种菌感染法热明显,牛种菌感染低热者多。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但体温下降后自觉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症状相矛盾的现象有一定诊断意义。此外尚可存在脉搏体温分离,呈相对缓脉现象。
2、多汗: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3、关节疼痛: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计一个关节,滑囊液中可以分理处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腾头性质初为游走性,枕刺样疼痛,以后头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可有滑膜炎、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4、神经系统症状:以神经痛多见,常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少数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等。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可发生睾丸炎、副囊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尚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此外稍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6、肝、脾及淋巴结重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牛种菌感染者肝损害为非特异性肝炎或肉牙肿,未经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猪种菌感染则常引起肝化脓性变。脾多为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由于,经口感染者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就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亦有发生化脓,破溃而形成瘘管者。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以上复发。复发常法身于急性感染后数月,亦有发生于治疗后2年者。这可能是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逃脱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在流行区,有时复发与再感染不易区别。
(二)慢性期: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
本期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主要表现疲乏无力,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腾头,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此外厂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慢性期可分两型:1、慢性活动型:体温正常或有低热,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血清学检查阳性;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因气侯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8疾病病因1、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包括绵阳、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其他动物如狗、鹿、马、骆驼等亦可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剥皮、挤奶等接触;此外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尘埃而感染的气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9病理生理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和毒素繁殖成为原发病灶。当大量病原菌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流则成为菌血症。在血流中生长繁殖的布氏菌,受机体多种免疫因素作用,如CD4和CD8细胞及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α干扰素、细胞溶解素等,使菌体破坏释放出内毒素和其他物质,导致毒血症的出现。部分病原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其中繁殖,并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部位(主要是肝、脾、骨髓和肾等处)进一步繁殖,引起组织细胞的变形、坏死。病原菌可以多次进入血流引起临床症状反复加重;当病灶部位的T淋巴细胞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牙肿被巨噬细胞清除的布氏菌可以寄生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在一定情况下大量繁殖,并再次冲破所寄生细胞,引起复发。
本病所累及的组织器官很广泛,但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等常见。初期为衍性渗出,组织细胞变形、坏死。亚急性和慢性期为组织细胞增生,肝、脾脏、淋巴结等处能增殖性结节和肉牙肿。慢性期部分病人肉牙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则出现后遗症。
10诊断检查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部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二)病原菌培养主要取血或骨髓作培养,后者为阳性率高于前者。淋巴腺组织、脓性物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亦常有阳性结果。本菌培养需特殊配音及。此外细菌生长缓慢,需10日以上方可获阳性结果。新近有报告应用BACTEC240血培养系统作血液骨髓培养来分氏杆菌,阳性率各自为82.6%和81.2%,且4—7天内能获结果。
(叁)血清学检查
1、凝集试验标准的是试管法(STA)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主要检测特异性IgM和IgG。后者操作简便,常用于普查。前者常用于诊断。滴度≥1:160有意义。
2、ELISA法检查各类1g抗体,敏感性强。包括Dags—ELISA等。
3、其他免疫学试验包括免疫荧光抗体检测、2—疏基乙醇试验(2—ME),抗人球蛋白试验、RIA等。
以上血清学试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其他细菌感染的交叉反应,如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土拉伦菌及耶尔森菌等感染。因此诊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史进行分析。
(四)PCR技术
近年来开展CR检测布氏族杆菌DNA,能快速、准备做出诊断。有报告应用牛种菌16SαRNA序列作引物,其敏感性大于31KD编码基因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二、诊断
1、流行病学史包括流行地区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引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2、临床表现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神经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骨髓或其他体液等培养阳性或PCR阳性可以确诊。血清学检查阳性,结合病史和体征亦可做出诊断。
11治疗方案(一)急性期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和水分。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及;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病原治疗布氏杆菌为细胞内细菌,因此病原治疗的抗原药物应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药物。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采取联合用要和多疗程疗法。
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00mg/d周加氨基糖甙类链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翁每日4—6片(每片含TMP80mg,SMZ400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
(二)慢性期
治疗较为复杂,应包括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
1、病原治疗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
2、菌苗疗法目前被布氏杆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少量多次注射布氏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
临床上对静止型一般应用布氏杆菌菌体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布氏菌酚不溶性组分或去除部分内毒素的布氏菌菌苗,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忌用。
3、对症治疗包括理疗和中医治疗等。
12预后及预防包括隔离病人、治疗病畜。加快畜产品的卫生监督。做好个人防护和职业人群防护。对有可能感染本病的易感者进行菌苗预防接种。家畜亦可进行菌苗免疫。目前国外已进行DNA疫苗研究。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即使不经治疗亦有自愈倾向。未经抗生素治疗者一般1—3个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及时治疗者病程大为缩短。死亡原因主要是心内膜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少数病例可遗留关节病变和肌肉痉挛,使肢体活动受限。
13特别提示布氏杆菌病(brucelosis)又称马尔他热(Moltafever)或波浪热(undulantfever)是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肿大等。病菌为革兰阴性短小球杆菌,按生化和血清学反应分为马尔他布鲁菌(羊型)、流产布鲁菌(牛型)、猪布鲁菌(猪型),另外还有森林鼠型、绵羊附睾型和犬型。感染人者主要为羊、牛和猪型。其致病力以羊型最强,次为猪型,牛型最弱。传染源是患病的羊、牛、猪,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组织、尿、乳、产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及羊盖体内。接触受染,也可通过消化、呼吸道传染。
1、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流产胎盖应加生石灰深埋。
2、患者应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血、尿培养阳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3、疫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水源。
治疗布氏杆菌病的中成药化虫丸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作用次之,高浓度对人...
枳实消痞丸杆菌、霍乱弧菌、链球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肺炎杆菌也有抑制效果,对结核杆菌和钩端螺旋体...
麻子仁丸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此外对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这对产妇、产褥热所致各种感染性...
玉真散胞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对布氏杆菌和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对变形杆菌、枯...
川芎茶调散。羌活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布氏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防风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
更多治疗布氏杆菌病的中成药布氏杆菌病相关药物氨芐西林栓
二、布鲁氏杆菌病
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病原学
布氏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根据其病原性、生化特性等不同,可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菌9个型、猪种布鲁氏菌5个型,还有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
布氏杆菌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比较敏感。巴氏消毒法可以杀灭该菌,70℃10分钟也可杀死,高压消毒瞬间即亡。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存活1个月左右。该菌对消毒剂较敏感,2%来苏儿3分钟之内即可杀死。该菌在自然界的生存力受气温、湿度、酸碱度影响较大,pH7.0及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
2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家畜的感染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感染型和交差感染型。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种布氏杆菌,后者指由于牛、羊群共同放牧,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造成羊群既感染羊种布氏杆菌又感染牛种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种菌又感染羊种菌等。山羊和绵羊对羊种布氏杆菌最易感。牛对牛种菌易感,也可感染羊种菌和猪种菌。猪对猪种菌和羊种菌均易感。马和犬对羊、牛、猪三种布氏杆菌都有易感性,鹿对牛种菌和羊种菌易感。人类可以感染布氏杆菌。
病畜和带菌动物,特别是流产母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中。病畜乳汁或精液中也有病菌存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因配种致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尤为常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布氏杆菌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牛布氏杆菌病一般在14~120天之间。潜伏期的长短,视病原菌的毒力、感染量及感染时母牛的妊娠期而定。
母牛主要表现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多见于6~8个月。多见胎盘滞留,失去生育能力。公牛出现睾丸炎及附睾炎。有些牛发生关节炎、黏液囊炎和跛行。
绵羊和山羊常见流产和乳房炎。怀孕母羊易感染,常发生胎盘炎,引起流产和死胎。流产发生于妊娠后的3~4月。母山羊常常连续发生2~3次流产。公山羊生殖道感染则发生睾丸炎。有的病羊出现跛行、咳嗽。绵羊副睾种布鲁氏菌感染其症状局限于副睾,常引起附睾肿大和硬结。非怀孕母羊也可感染,但一般是一过性的。
猪的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睾丸炎、跛行、后肢麻痹、脊椎炎,偶尔发生子宫炎、后肢或其他部位出现溃疡。
犬可感染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但多为隐性感染,呈散发性,少数出现发热。感染犬种布鲁氏菌的母犬,妊娠40~50天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出现不育症,淋巴结肿大。公犬常发生副睾炎、前列腺炎和菌血症。
马可感染布氏杆菌的各个种,尤其对牛种和猪种菌最易感。多呈隐性感染,有的发生化脓性滑液囊炎,尤其在头部和肩部,常见“马肩瘘管”或“马颈背疮”。
4病理变化
布氏杆菌最适宜在胎盘、胎衣组织中生长繁殖,其次是乳腺组织、淋巴结、骨髓、关节、腱鞘、滑液囊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
特征病变是胎膜水肿,严重充血或有出血点。子宫黏膜出现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及脓肿病变。常见有输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公畜精囊中常有出血和坏死病灶,睾丸和附睾肿大,出现脓性和坏死病灶。
5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BBAT)、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荧光偏振测定法(FPA)。
病原检查:抹片镜检(取病畜胎盘绒毛膜表面及水肿区边缘触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
血清学检查: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缓冲布氏杆菌平板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繁琐)、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可用于筛选病畜群)、血清凝集试验、布氏杆菌素试验(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其敏感性低,不能单独作为正式的诊断试验)。
病料采集:通常采取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乳汁。
5.3鉴别诊断
应与弯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等有流产症状的疫病鉴别。
6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时,要严格检疫2次,确认健康者才能混群。
在疫区,每年定期以凝集反应检疫2次,清净群每年至少检疫1次,检出病畜应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阴性反应畜可预防接种菌苗进行预防。
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严格消毒;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
兽医、病畜管理人员、接羔员、屠宰加工人员,要严守卫生防护制度,特别在产仔季节更要注意。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且需年年进行。
三、布氏杆菌病是怎样一种病如何检测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传染途径是病牛或带菌牛,特别是在流产或分娩时,大量布氏杆菌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偶尔在乳、粪、尿以及阴道流出的恶露内发现。然后通过消化道、损伤或完整的皮肤、黏膜、结膜和交配而互相感染。病牛的临床特点是发生流产、胎衣滞留、子宫炎、不孕症、乳房炎、关节炎等,孕牛在7~8月时流产。公牛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人可通过与病牛的频繁接触及食入未严格杀菌的病牛乳、肉而感染。人患病的主要症状是呈波浪热、关节炎和睾丸肿胀,头和全身疼痛,有的发生骨质变形、流产等。
布氏杆菌的检验主要是采用两种血清学诊断方法:
(1)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采被检血清0.03毫升,加抗原0.03毫升与之混合,4分钟内观察反应并判定结果。凝集者判为阳性,不凝者判为阴性。对阳性反应的牛再进行试管凝集反应。
(2)试管凝集反应。操作方法:每份血清用5支小试管,第一管加入2.3毫升0.5%碳酸生理盐水;第二管不加;第三、第四、第五管各加入0.5毫升。用1毫升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毫升加入第一管内并混匀之,以该吸管吸取混合液分别加入第二管和第三管,每管0.5毫升。以该吸管将第三管混合液混匀,吸取0.5毫升加入第四管,混匀后,再从第四管吸取0.5毫升加入第五管混匀,弃去0.5毫升。如此稀释后,从第二管起,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2.5,1∶25,1∶50,1∶100。然后先以0.5%碳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作20倍稀释,并加入上述各管(第一管不加,作为血清对照组),每管加0.5毫升,振摇均匀。加入血清后,第二至第五管各管混合液的容积均为1毫升,血清稀释度从第二管起依次为1∶25,1∶50,1∶100,1∶200。每次试验还应做阴性血清对照:阴性血清需取自未患过布氏杆菌病的牛,且先须以布氏杆菌抗原检定,证明确为阴性反应者。阳性血清对照:阳性血清通常取自人工免疫的牛,但亦可从送检血清中选取,其凝集价最好不低于1∶800。抗原对照:加1∶20抗原稀释液0.5毫升于试管中,再加入0.5毫升碳酸生理盐水。以上试管于充分振荡后置于37~38℃恒温箱中22~24小时,然后检查并记录结果。
判定标准:“++++”表示上层液体100%清亮,管底有极显著的伞状沉淀物。振荡时,沉淀物碎裂成花瓣状、块状和粒状(100%菌体被凝集)。“+++”表示凝集现象与四个加号相同,但上层液体75%清亮(75%菌体被凝集)。“++”表示上层液体50%清亮,管底有伞状沉淀物,振荡时碎裂成花瓣状、块状和柱状(50%菌体被凝集)。“+”表示上层液体25%清亮,管底有不很显著的伞状沉淀,或只有伞状沉淀的痕迹。振荡时,在液体中有可见小块和粒状物(25%)菌体被凝集。“-”表示无凝集现象。液体不透明,无伞状沉淀,有时细菌可能沉于管底,但振荡时又呈均匀混浊状态。牛以1∶100稀释度出现两个加号以上的凝集现象时,被检血清判定为阳性反应。以1∶50稀释度出现两个加号以上的凝集现象时,被检血清判定为可疑反应。可疑反应的牛,经过3~4周,须重新采血检验。如重检仍为可疑,应判定为阳性反应。
四、什么是猪布氏杆菌病
猪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可使母猪发生流产,公猪发生睾丸炎。
布氏杆菌对热非常敏感。70℃加热10分钟即可死亡,在阳光下2~4小时即死亡,在腐败病料中,则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的消毒药2%来苏儿、2%火碱水、3%漂白粉等能很快将其杀死。
多种动物和人都能感染布氏杆菌病,在自然病例中主要见于牛、羊和猪,它们对布氏杆菌最为敏感。其他动物次之。病猪和带菌的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母猪在流产期间,布氏杆菌随流产胎儿、胎水、胎衣排出体外,污染地面、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外界环境。病菌可随猪的粪便、乳汁、精液、尿等排出体外造成传播,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黏膜,还可通过配种感染。猪群一旦感染,首先少数孕猪流产,以后逐渐增多,新发病猪群,流产率可达全部孕猪的50%以上,常产出死胎和弱胎。多数患病母猪只流产一次,流产两次的甚少,因此在老疫区大批流产的情况较少。病猪群在流产高潮过后,流产率逐渐降低或停止。在猪群中一旦发生布氏杆菌病治愈后,仍有一些隐性病例长期存在,对人畜仍是巨大的威胁,不可忽视。